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蘋果日報】台灣民進黨前黨工李明哲被指觸犯大陸顛覆國家政權案,他被扣押255天後,湖南法院昨日公開宣判。李以違反「顛覆國家政權罪」被重判5年監禁,剝奪政治權利兩年,他亦是首個被大陸以顛覆罪定罪的台灣人,李當庭表示不上訴。台灣總統府點名批評中共做法,指事件嚴重傷害兩岸關係,要求大陸盡快放人。
案件昨早在湖南岳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判,身穿綠色上衣的李明哲被押到庭上聽判,神情呆滯。法官宣讀判決書,李與同案另一被告、大陸人彭宇華成立非法組織「兩岸牽手」(後稱圍觀中國),制訂近兩萬字的「梅花計劃」,以建黨、推翻國家為目標,李多次往返大陸參加聚會。但隨彭李出現矛盾,2013年梅花計劃終止。
夥大陸人制訂「梅花計劃」
法院認為,被告策劃顛覆國家政權,攻擊憲法所確立的制度,嚴重危害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彭是首要分子,李是積極參加者,考慮兩人認罪、悔罪,依法從輕處罰。李及彭分別被判有期徒刑5年及7年,剝奪政治權利兩年。李當庭表示服從判決,不會上訴,彭同樣不上訴。
為丈夫四處奔波、前日已抵達當地的李妻李凈瑜,昨日身穿黑色外套,神情肅穆進入法庭,坐在最後一排聆聽判決。在法院官方微博的庭上影片,罕見拍到她進入法庭的畫面,官微還上載李明哲在宣判後與妻子見面的片段,被陸媒問到「對今天判決結果說兩句」,李回應:「當然這是自己犯的錯誤。」、「就是在監獄裏面過,服從監獄管教吧。」
李凈瑜離開法院後,返回酒店房間發聲明,指李明哲明知山有虎,早就覺悟要承受「被認罪」及「被囚禁」,故不心存幻想坦然面對,又以丈夫的奉獻為榮為傲。台灣總統府昨表明無法接受裁決,又指案件嚴重傷害兩岸關係,挑戰台灣人民對民主自由的堅持與想像。總統府強調,傳播民主理念無罪,點名北京早日放人。大陸外交部被問到該案時,以「不是外交問題」為由避答問題,國台辦未回應事件。
現年42歲的李明哲,長期關注大陸民間社會發展及人權狀況,今年3月經澳門入境珠海後被扣查,9月中在湖南岳陽開審,到昨日宣判。關注大陸維權人士的內地媒體人趙思樂認為,李案相對判刑很重,中共目的是釋放明確政治訊號,擺明對台灣「示威」。外界原本預測李將被判1至3年刑期,扣除被扣押時間或明年農曆新年獲釋返台,不料判決比預期重,預料他最快明年底才有獲釋返台的機會。
剝奪政治權利向台人劃底線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李酉潭指,台灣人在大陸未享「政治權利」,法院特別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刑罰,顯示中共用「大陸人民的標準對台灣人民執法」,並向試圖推動大陸民主化的台灣人「劃出底線」。台灣律師林志群認為,案件已開先例,意味台人未來只要進入大陸,都可能成為潛在「被消失」的對象。
台灣《蘋果日報》
案件昨早在湖南岳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判,身穿綠色上衣的李明哲被押到庭上聽判,神情呆滯。法官宣讀判決書,李與同案另一被告、大陸人彭宇華成立非法組織「兩岸牽手」(後稱圍觀中國),制訂近兩萬字的「梅花計劃」,以建黨、推翻國家為目標,李多次往返大陸參加聚會。但隨彭李出現矛盾,2013年梅花計劃終止。
夥大陸人制訂「梅花計劃」
法院認為,被告策劃顛覆國家政權,攻擊憲法所確立的制度,嚴重危害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彭是首要分子,李是積極參加者,考慮兩人認罪、悔罪,依法從輕處罰。李及彭分別被判有期徒刑5年及7年,剝奪政治權利兩年。李當庭表示服從判決,不會上訴,彭同樣不上訴。
為丈夫四處奔波、前日已抵達當地的李妻李凈瑜,昨日身穿黑色外套,神情肅穆進入法庭,坐在最後一排聆聽判決。在法院官方微博的庭上影片,罕見拍到她進入法庭的畫面,官微還上載李明哲在宣判後與妻子見面的片段,被陸媒問到「對今天判決結果說兩句」,李回應:「當然這是自己犯的錯誤。」、「就是在監獄裏面過,服從監獄管教吧。」
李凈瑜離開法院後,返回酒店房間發聲明,指李明哲明知山有虎,早就覺悟要承受「被認罪」及「被囚禁」,故不心存幻想坦然面對,又以丈夫的奉獻為榮為傲。台灣總統府昨表明無法接受裁決,又指案件嚴重傷害兩岸關係,挑戰台灣人民對民主自由的堅持與想像。總統府強調,傳播民主理念無罪,點名北京早日放人。大陸外交部被問到該案時,以「不是外交問題」為由避答問題,國台辦未回應事件。
現年42歲的李明哲,長期關注大陸民間社會發展及人權狀況,今年3月經澳門入境珠海後被扣查,9月中在湖南岳陽開審,到昨日宣判。關注大陸維權人士的內地媒體人趙思樂認為,李案相對判刑很重,中共目的是釋放明確政治訊號,擺明對台灣「示威」。外界原本預測李將被判1至3年刑期,扣除被扣押時間或明年農曆新年獲釋返台,不料判決比預期重,預料他最快明年底才有獲釋返台的機會。
剝奪政治權利向台人劃底線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李酉潭指,台灣人在大陸未享「政治權利」,法院特別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刑罰,顯示中共用「大陸人民的標準對台灣人民執法」,並向試圖推動大陸民主化的台灣人「劃出底線」。台灣律師林志群認為,案件已開先例,意味台人未來只要進入大陸,都可能成為潛在「被消失」的對象。
台灣《蘋果日報》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