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嘭!」槌聲一落,四周鴉雀之後一陣歡呼。「北宋汝窯天青釉洗」在20分鐘激烈爭持下,以2.94億港元連佣拍出,打破中國瓷器的世界拍賣紀錄,那是上個月的蘇富比秋拍場景。下周一再會有場龍爭虎鬥,皆因另一件重器「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會在對家佳士得上拍,能否再破紀錄很快便揭盅。收藏界屏息關注、藏家磨拳擦掌,惟獨釋出兩件珍品的「樂從堂」堂主卻一貫的悠然,還到深山禪修五天。
「樂從堂鬥樂從堂」,堂主在今年香港秋季就一次過釋出15件、價值逾十億的骨董,財經界及收藏界無不側目。問風頭一時無兩的他何以不斷割愛?是開始處理資產還是高沽轉收藏方向?
「哎呀,我以前是想開博物館或美術館,後來想想太麻煩了。這些東西原放在台灣,因為有地震都是放在盒子裏、復放在保險箱,也蠻可惜的,對它們也很委屈,把它們送拍蠻好的,讓大家都可以欣賞一下。」童顏鶴髮的曹興誠搖頭笑着補充:「其實沒有訂甚麼處理藏品的時間表,我是隨緣,學佛就是隨緣,不去計劃。」
商朝到當代 家如小故宮
七十歲的曹興誠,生於台中,是聯華電子前董事長,台灣科技界猛人,但人低調。身家據指過百億的他同時被喻為「百科全書式的收藏家」,曾被《Great Collectors of Our Time》評選為二次大戰結束後迄今全球百大收藏家之一。憑他眼光、實力與運氣,幾十年來的收藏遠至商朝青銅器、明代瓷器、唐三彩、波絲銀器、法國當代雕塑到中國當代油畫都有,而且都精罕。「我也喜歡周春芽,也收李華弌,東西到處放。」曹興誠在台灣、香港、紐約和新加坡都有房子,各放有不同藏品。據參觀過他大宅的朋友滙報,「曹總的家儼如小故宮,與青銅器最有緣。」
談到稱謂,幽默的曹興誠謙恭地搶白:「我不是收藏家,我只是沒辦法拒絕美的東西,才被迫收藏;就好像男生看到鍾情的女孩子,不由自主愛上了,狂追而已。」他記得曾跟Franck Muller的老闆鬥搶,爭買法國藝術家Pierre Matter的雕塑頭版創作,拒絕複製品。曹興誠家藏不少Pierre Matter富時代感的雕塑。
很多人都知道曹興誠的收藏故事由接觸到數件假古玉開始。他曾經在台灣一家古董店買了幾件假古玉,後來認真研究,發現這幾件都是國外大博物館館藏的複製品。於是他退還了假貨,培養出警覺心,從此不碰有爭議的東西。但自從17年前信佛後,就改變了生意人逐利的心態。「佛講八苦,『求不得』正是一苦。」曹興誠不忘提醒。
所以,他的「樂從堂」的寓意,就是「樂於從命」。「老天給我甚麼,我就保管甚麼,樂於接受也願意捨棄。對着貓狗都會有情,割愛當然有不捨,但收藏的最高境界,是鑑賞而不收藏。」這位書蟲也看過《臣服的力量》(The Power of Surrender),學懂快樂接受,抗拒有時會造成煩惱,所以「樂從」也有「臣服」的意思,順從天命,文物自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科技界猛人 信佛變豁達
曹興誠說,17年前台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找他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對談,題目是宗教與科技。「那時候我也算科技界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對談後互相認識,他請我吃飯、禪修,我認真從科學角度去看佛教,發覺兩者不只有共通點,佛教根本就是科學。」
收藏家與信徒,心態上應該是矛盾的。一個務求無寶不落,一個主張四大皆空,小的未見過豁達的大藏家,猶如未見識過惜金如命的購物狂。我問曹興誠有沒有人格分裂?
「哈哈,是有點衝突,尤其是收藏得失之心太重,得失之心很輕,就不會有衝突。像這個大罐,我是捨出來,不是要一直抱着不放,有人更喜歡就拿去,所以也是一種捨。當然,有些東西每天相處你就捨不得賣了,所以還好,我因為怕地震每天都鎖在保險箱裏,比較沒有那麼深的感情。不強求,其實美的東西多得很。」
曹興誠早就以一顆平常心去收藏,包括17年前買「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記得2000年,公司成功在紐約掛牌,想要買點東西來紀念一下。剛好看到那罐子,就覺得很值得買來作紀念。很多人勸我買不到的,因為著名的古董商Eskenazi會要的。我猶豫了很久,跟好朋友台北鴻禧美術館館長James Spencer討論,對方說『若我是你的話一定買,你們中國這麼重要的東西,不買這個買甚麼呢?』於是曹興誠就訂下了4,000萬的上限出價,震驚市場。
「當時的拍賣官Julian Thompson一直等Eskenazi出價,好久都不落槌。後來他們不要了,如果他們再提一手,我就買不到,所以都是緣份。」曹興誠淡淡然說往事,並強調現在也是一切平常心,不強求,好東西會自然找上門。「所以我常跟古董商說,別給我看太好的東西,免得我又把持不住;有時候看到一個東西,哇,投降了,沒有辦法,我就是對美的抵禦能力很低。」對美的抵禦能力低,是很多男人公然坦承的弱點,只是套用在不同的解釋範疇。
「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原為一對,同為上海鑑藏巨擘「暫得樓主」胡惠春舊藏,帶原蓋的嘉靖魚藻紋罐例子猶如鳳毛麟角,無論在瓷器科技或是美學層面上皆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魚藻罐融合了皇家御廠最先進的燒造技術,至少要入窯三次,算是科技史上一大創舉。畫風曇花一現般,從此不在御窯瓷器上出現,卻於文人畫上傳承、演變,進而影響了二十世紀西方藝術的改革創新。
「我是看到美物而很激動就會收藏,很激動就會買。」曹興誠更特意坐在達文西《救世主》的佈景前接受訪問,侃侃而談近來最能打動他的就是這幅被喻為「最後的達文西」,這巨作最近在紐約拍出了35億多港元,成為最高身價拍品。「魚藻罐是無限的天真、無限的自在,《救世主》是沉重的感動,看魚藻罐是輕快的感動。有靈性的東西他會感動你,假的東西他沒有靈性不會感動你。」我笑他在耶穌面前大談佛偈好像有點不對調,搞笑的曹興誠竟引《聖經》來拆解:「凡事包容、凡事忍耐,這是人類文明史上不朽的偉大的宣言,所以我會得到包容。」
談到最有意義的收藏,曹興誠認為是2007年他透過佳士得秋拍以6,000萬港元買下的「乾隆期料胎琺瑯彩筆筒」。翌年春拍中以6,500港元拍出,為四川汶川地震賑災籌款。他認為佛法的精髓,是「緣起性空真空妙有」。
「當時汶川大地震許多人遭遇劫難。如果我們只顧在拍場搶東西而不理災民死活,是不太對勁。我希望出一點力,讓外界知道收藏家並不是貪婪冷血的怪物」。九月底我又見證曹總在嘉德香港五周年晚宴暨慈善拍賣上,以620萬元拍下一座Lalique×Steinway的水晶鋼琴,再捐出這架鋼琴讓嘉德又拍了五百多萬元,為偏遠地區孩童募款。「做這個善事就是為自己開心,不要有罪惡感而已。」曹興誠說。
真極是大美 大美是慈悲
信佛令曹興誠的人生由「慘不忍睹」變得「多采多姿」。貴為上等人生活變得簡單,自言笑點很低。
「甚麼東西有時候都覺得很好笑,真善美是一體三面,真到極處是大美,美的東西就產生慈悲,慈悲是從美的感動出來。」曹興誠補充指,從平常事都會看到好玩的地方,不一定要跑去哪裏玩、哪裏享受。「不過我一向對錢財不是那麼在乎,我太太以前在銀行見過無數人,她說我是她見過最大方的人。」
在商界打滾大半輩子,信佛的曹興誠有沒有想過將自己財產「裸捐」?
曹興誠想了想,又笑笑口。「收藏界傳奇人物張宗憲說,你死了時候還有很多錢留着的話是儍瓜;可是你要小心,不要錢花光了人還活着,所以要拿揑一下。」
人生七十古來稀,但念科學的曹興誠不認同。「七十古來稀已經被科學否定了,現在一百歲的也大有人在,七十一點都不稀。反而現在有一種說法是凍齡,凍齡是外表上,心理上應該要忘齡,像禪宗說的初心,像小孩一樣天真,每天都覺得很有趣。」問曹興誠養生之道,他更推說自己沒有資格,卻不時練氣功和禪修。「我到一百二十歲再跟你講養生吧。」
說話時手舞足蹈的曹興誠,聲如洪鐘,生猛過不少小鮮肉,心態也年輕過不少七十後。我見他左手食指和無名指上有兩個紋身,紅色的「知」字,和藍色的「忠」字,好奇問他是甚麼時候紋的?
「去年紋的。有朋友跟我打賭,說我七十歲不敢去紋身,我說為甚麼不敢?這就紋了。」曹興誠說,七十歲最緊要好玩,隨心所欲不踰矩。
賭注是甚麼?我追問。曹興誠賣了關子,露齒而笑。
記者:鄭天儀
攝影:鄭明川、張志孟(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樂從堂鬥樂從堂」,堂主在今年香港秋季就一次過釋出15件、價值逾十億的骨董,財經界及收藏界無不側目。問風頭一時無兩的他何以不斷割愛?是開始處理資產還是高沽轉收藏方向?
「哎呀,我以前是想開博物館或美術館,後來想想太麻煩了。這些東西原放在台灣,因為有地震都是放在盒子裏、復放在保險箱,也蠻可惜的,對它們也很委屈,把它們送拍蠻好的,讓大家都可以欣賞一下。」童顏鶴髮的曹興誠搖頭笑着補充:「其實沒有訂甚麼處理藏品的時間表,我是隨緣,學佛就是隨緣,不去計劃。」
商朝到當代 家如小故宮
七十歲的曹興誠,生於台中,是聯華電子前董事長,台灣科技界猛人,但人低調。身家據指過百億的他同時被喻為「百科全書式的收藏家」,曾被《Great Collectors of Our Time》評選為二次大戰結束後迄今全球百大收藏家之一。憑他眼光、實力與運氣,幾十年來的收藏遠至商朝青銅器、明代瓷器、唐三彩、波絲銀器、法國當代雕塑到中國當代油畫都有,而且都精罕。「我也喜歡周春芽,也收李華弌,東西到處放。」曹興誠在台灣、香港、紐約和新加坡都有房子,各放有不同藏品。據參觀過他大宅的朋友滙報,「曹總的家儼如小故宮,與青銅器最有緣。」
談到稱謂,幽默的曹興誠謙恭地搶白:「我不是收藏家,我只是沒辦法拒絕美的東西,才被迫收藏;就好像男生看到鍾情的女孩子,不由自主愛上了,狂追而已。」他記得曾跟Franck Muller的老闆鬥搶,爭買法國藝術家Pierre Matter的雕塑頭版創作,拒絕複製品。曹興誠家藏不少Pierre Matter富時代感的雕塑。
很多人都知道曹興誠的收藏故事由接觸到數件假古玉開始。他曾經在台灣一家古董店買了幾件假古玉,後來認真研究,發現這幾件都是國外大博物館館藏的複製品。於是他退還了假貨,培養出警覺心,從此不碰有爭議的東西。但自從17年前信佛後,就改變了生意人逐利的心態。「佛講八苦,『求不得』正是一苦。」曹興誠不忘提醒。
所以,他的「樂從堂」的寓意,就是「樂於從命」。「老天給我甚麼,我就保管甚麼,樂於接受也願意捨棄。對着貓狗都會有情,割愛當然有不捨,但收藏的最高境界,是鑑賞而不收藏。」這位書蟲也看過《臣服的力量》(The Power of Surrender),學懂快樂接受,抗拒有時會造成煩惱,所以「樂從」也有「臣服」的意思,順從天命,文物自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科技界猛人 信佛變豁達
曹興誠說,17年前台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找他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對談,題目是宗教與科技。「那時候我也算科技界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對談後互相認識,他請我吃飯、禪修,我認真從科學角度去看佛教,發覺兩者不只有共通點,佛教根本就是科學。」
收藏家與信徒,心態上應該是矛盾的。一個務求無寶不落,一個主張四大皆空,小的未見過豁達的大藏家,猶如未見識過惜金如命的購物狂。我問曹興誠有沒有人格分裂?
「哈哈,是有點衝突,尤其是收藏得失之心太重,得失之心很輕,就不會有衝突。像這個大罐,我是捨出來,不是要一直抱着不放,有人更喜歡就拿去,所以也是一種捨。當然,有些東西每天相處你就捨不得賣了,所以還好,我因為怕地震每天都鎖在保險箱裏,比較沒有那麼深的感情。不強求,其實美的東西多得很。」
曹興誠早就以一顆平常心去收藏,包括17年前買「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記得2000年,公司成功在紐約掛牌,想要買點東西來紀念一下。剛好看到那罐子,就覺得很值得買來作紀念。很多人勸我買不到的,因為著名的古董商Eskenazi會要的。我猶豫了很久,跟好朋友台北鴻禧美術館館長James Spencer討論,對方說『若我是你的話一定買,你們中國這麼重要的東西,不買這個買甚麼呢?』於是曹興誠就訂下了4,000萬的上限出價,震驚市場。
「當時的拍賣官Julian Thompson一直等Eskenazi出價,好久都不落槌。後來他們不要了,如果他們再提一手,我就買不到,所以都是緣份。」曹興誠淡淡然說往事,並強調現在也是一切平常心,不強求,好東西會自然找上門。「所以我常跟古董商說,別給我看太好的東西,免得我又把持不住;有時候看到一個東西,哇,投降了,沒有辦法,我就是對美的抵禦能力很低。」對美的抵禦能力低,是很多男人公然坦承的弱點,只是套用在不同的解釋範疇。
「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原為一對,同為上海鑑藏巨擘「暫得樓主」胡惠春舊藏,帶原蓋的嘉靖魚藻紋罐例子猶如鳳毛麟角,無論在瓷器科技或是美學層面上皆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魚藻罐融合了皇家御廠最先進的燒造技術,至少要入窯三次,算是科技史上一大創舉。畫風曇花一現般,從此不在御窯瓷器上出現,卻於文人畫上傳承、演變,進而影響了二十世紀西方藝術的改革創新。
「我是看到美物而很激動就會收藏,很激動就會買。」曹興誠更特意坐在達文西《救世主》的佈景前接受訪問,侃侃而談近來最能打動他的就是這幅被喻為「最後的達文西」,這巨作最近在紐約拍出了35億多港元,成為最高身價拍品。「魚藻罐是無限的天真、無限的自在,《救世主》是沉重的感動,看魚藻罐是輕快的感動。有靈性的東西他會感動你,假的東西他沒有靈性不會感動你。」我笑他在耶穌面前大談佛偈好像有點不對調,搞笑的曹興誠竟引《聖經》來拆解:「凡事包容、凡事忍耐,這是人類文明史上不朽的偉大的宣言,所以我會得到包容。」
談到最有意義的收藏,曹興誠認為是2007年他透過佳士得秋拍以6,000萬港元買下的「乾隆期料胎琺瑯彩筆筒」。翌年春拍中以6,500港元拍出,為四川汶川地震賑災籌款。他認為佛法的精髓,是「緣起性空真空妙有」。
「當時汶川大地震許多人遭遇劫難。如果我們只顧在拍場搶東西而不理災民死活,是不太對勁。我希望出一點力,讓外界知道收藏家並不是貪婪冷血的怪物」。九月底我又見證曹總在嘉德香港五周年晚宴暨慈善拍賣上,以620萬元拍下一座Lalique×Steinway的水晶鋼琴,再捐出這架鋼琴讓嘉德又拍了五百多萬元,為偏遠地區孩童募款。「做這個善事就是為自己開心,不要有罪惡感而已。」曹興誠說。
真極是大美 大美是慈悲
信佛令曹興誠的人生由「慘不忍睹」變得「多采多姿」。貴為上等人生活變得簡單,自言笑點很低。
「甚麼東西有時候都覺得很好笑,真善美是一體三面,真到極處是大美,美的東西就產生慈悲,慈悲是從美的感動出來。」曹興誠補充指,從平常事都會看到好玩的地方,不一定要跑去哪裏玩、哪裏享受。「不過我一向對錢財不是那麼在乎,我太太以前在銀行見過無數人,她說我是她見過最大方的人。」
在商界打滾大半輩子,信佛的曹興誠有沒有想過將自己財產「裸捐」?
曹興誠想了想,又笑笑口。「收藏界傳奇人物張宗憲說,你死了時候還有很多錢留着的話是儍瓜;可是你要小心,不要錢花光了人還活着,所以要拿揑一下。」
人生七十古來稀,但念科學的曹興誠不認同。「七十古來稀已經被科學否定了,現在一百歲的也大有人在,七十一點都不稀。反而現在有一種說法是凍齡,凍齡是外表上,心理上應該要忘齡,像禪宗說的初心,像小孩一樣天真,每天都覺得很有趣。」問曹興誠養生之道,他更推說自己沒有資格,卻不時練氣功和禪修。「我到一百二十歲再跟你講養生吧。」
說話時手舞足蹈的曹興誠,聲如洪鐘,生猛過不少小鮮肉,心態也年輕過不少七十後。我見他左手食指和無名指上有兩個紋身,紅色的「知」字,和藍色的「忠」字,好奇問他是甚麼時候紋的?
「去年紋的。有朋友跟我打賭,說我七十歲不敢去紋身,我說為甚麼不敢?這就紋了。」曹興誠說,七十歲最緊要好玩,隨心所欲不踰矩。
賭注是甚麼?我追問。曹興誠賣了關子,露齒而笑。
記者:鄭天儀
攝影:鄭明川、張志孟(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