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DSE中文實測】考評局批考生學養不足張欣欣:學習時間太短長青網文章

2017年11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1月23日 04:35
2017年11月23日 04: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考評局2017年DSE《試題專輯》出爐,其中中文科卷四說話能力,揭示考生「失分位」除了錯讀字和不熟標點符號,還連續兩年被考評局彈「學養不足」。意想不到的是,考生之間討論得「太有禮貌」,都被指機械式應對。記者在街頭突擊一班DSE學生有否踩中評分陷阱,同時也聽聽同學仔心聲!
記者:陳麗賢 攝影:陳海威
剪接:魏利民 動畫:Cammie
考評局:套語充斥,對答死板。
張欣欣:「我與2號考生的意見不謀而合」、或「1號4號考生所說的都言之成理」,是小組討論常見對白。中文補習名師張欣欣反駁,考評局評分標準曾經指明考生在發言前,要先回應上一位同學看法,教師和學生一直遵從這套對答模式。張認為考生在試場已十分緊張,既要準備討論內容,又要兼顧禮貌對答,如果再要考慮套語問題,很難找到平衡點。他認為考評局評核指引應要釐清「機械化」的定義。
考評局:學養不足、意念單簿和推論粗疏。考生較多死記硬背古詩、古語,甚至拋出曹星如、李慧詩為例,卻未能透徹解釋論點與例子關係。
張欣欣:考評範圍愈來愈廣泛,對於一個只有14、15歲剛升上中四的學生而言,只得約兩年半時間預備DSE,往往只能囫圇吞棗地記誦古文、哲理。加上年紀太輕,未必有足夠人生經驗去消化和應用艱深的聖賢學說。有部分受訪學生認同「亂拋書包」的講法,指有組員背出「罐頭答案」。
考評局:考生表現較差的題目「求不得和捨不得,何者是現代人煩惱的主要根源?」,採用《紅樓夢.好了歌》作參考閱讀,反映學生的文化知識不足應付DSE。
張欣欣:說話能力的試題趨勢,愈來愈多問事物的象徵意義。他認為此問法合理,可激發學生深入思考能力,不單留意事情片面。他建議學生平日訓練從不同層面闡述事物的能力,以及聯想其啟發性。
雖然新高中課程刪走高考(AL)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文化部分,但DSE仍然會考及中國文化,難倒一班學生。教育局曾要求中國語文科逐步加強文化元素,例如儒家思想、人倫,及文言文等,並於2015年重設12篇文言文範文。2018年4月,首批新高中中文科加入範文的學生將會應考DSE。究竟範文會鼓勵考生死記硬背,或是提升掌握典故的能力,大家拭目以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