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大廈密集形成熱島效應 海防道彌敦道交界 全九龍最高溫長青網文章

2017年11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1月20日 23:05
2017年11月20日 23:0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為了監測市區氣溫的分佈和轉變,及城市發展如何影響市區微氣候,天文台於今年初在九龍設立33個監測點。結果發現,九龍區的氣溫與新界的氣溫相差甚大,其中大廈林立的海防道及彌敦道交界,更是全九龍最高溫的「熱點」。天文台指,結果反映本港市區確實存在熱島效應,須靠綠化區及公園降溫。
記者:李思潁
研究由今年1月開始,團隊利用微型溫度感應器在尖沙嘴、何文田和紅磡等設立監測點,收集該區的氣溫和濕度等數據。團隊發現,城市氣溫的確較高,以10月23日早上6時半,以較少車和行人經過的時候作比較,發現路邊監測站較新界打鼓嶺高8℃,其中近重慶大廈的監測點更高8.2℃。
天文台比較九龍區各路邊監測站數據,發現氣溫最高的地點,位於海防道及彌敦道交界,平均高於重慶大廈和栢麗大道的路邊監測點。
天文台收集數據規劃城市
近年政府一再為提高樓宇供應量而犧牲綠化地區,包括在綠化帶建屋、在原有市區公園及休憩用地上起樓,甚至研究動用郊野公園用地建屋。天文台研究則發現,公園有樹木地區氣溫較路邊監測點為低,有助緩和熱島效應。團隊同樣以10月23日早上6時半的氣溫比較,位於公園和多樹木覆蓋的監測點,氣溫較打鼓嶺平均高約6至7℃。
署理高級科學主任陳營華表示,初步結果正好顯示本港確實出現熱島效應。人較多又有高樓遮擋地點的氣溫普遍較高,而多綠化區或公園有助減輕熱島效應的影響,「住近公園等樹木多啲嘅地方係會比較舒服啲」。
除溫度外,維多利亞港風向的改變,亦會改變鬧市氣溫。研究團隊以下午2時半氣溫作比較,在5月12日吹東風時,近尖東海邊氣溫僅比天文台的氣溫高出0.4℃,兩者相差不太。但當在5月11日吹西風時候,近尖東海旁監測站的氣溫則較天文台高出2.2℃。陳營華解釋,由於西面較多建築物,所以當西風到達位於東面海旁時,自然風力亦會減少,反之吹東風時,由海旁吹至西面,在較少阻擋下,東邊氣溫就會較低。
他又指,有關研究只是小試牛刀,未來會着力改善數據傳送方法,由現時人手收集改為實時傳送。天文台亦會與路政署合作,使用熱成像攝影機在空中拍攝九龍區熱力分佈,並將有關影像轉成空氣溫度,從而更了解市區的氣溫變化。他希望研究結果能讓市民認識有甚麼因素會影響氣溫變化,甚至能把數據應用在城市規劃,使本港成為更宜居城市。
港大地理學系講座教授詹志勇指,香港都市化嚴重、發展密度高,加上綠化地嚴重缺乏,熱島效應必然存在,「啲樓起到密麻麻,風吹唔散啲熱,熱氣困咗係市區入面,令到個城市越來越熱」。他認為,政府及天文台應提出解決及紓緩熱島效應方法,並建議可在市區大量種樹及增建公園,「好似喺馬路兩旁行人路加闊少少,就可以種到樹,而設計城市過程中加番多啲公園,啲樓唔好起到密麻麻,唔好再令熱島效應惡化」。
他續指,政府覓地建屋時不應發展綠化地或郊野公園,指本港有不少已發展土地包括荒廢農地、棕地等,「點解咁心急要搞郊野公園?」香港至今仍屬宜居城市,「其中一個原因係我哋有郊野公園,如果連郊野公園都毀滅埋,咁我哋呢嗰地方真係唔係幾適宜人居住」。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