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8年前,25歲的高梓傑是一名懲教主任,前途無限……一場車禍,卻把他帶到鬼門關口。也許意志戰勝了死神,昏迷半年後他從躺在床上的植物人狀態蘇醒過來;再花7個多月時間,每日約6小時訓練,他終能挺直腰步出醫院,康復過程超乎家人和醫護團隊意料。捱過痛苦的他,卻謙稱自己是幸運兒:「我經歷過迷惘,但只係比其他(植物)人好彩,可以繼續探索自己人生。每個人嘅力量都係無限大,唔好放棄」。
記者:于健民
訪問當日,高梓傑撐着枴杖,一步一步走進訪問場地。他先主動伸出大而有力的右掌與記者握手,後緩緩坐下,再把半屈曲的左手穩穩放在桌上。記者簡述訪問流程時,他突然舉起右手,指向天,半歪的嘴唇把話逐字吐出:「我依家講到九成(想講的說話),但我唔滿意,我好快就會講到十成。」身旁的言語治療師鄭敏慧拍拍梓傑的肩膀,有點感觸。
高梓傑加入懲教署後,一直駐守石壁監獄。2009年一個秋天的晚上,下班的他坐同事駕的私家車,沿東涌道駛出市區。至伯公坳附近車輛突然失控撞壆。同事無甚大礙,旁邊的梓傑則右腦嚴重受創,送抵瑪嘉烈醫院搶救,性命雖保,卻昏迷成了植物人。家人及醫護團隊對梓傑的康復機會本不感樂觀。
堅持加操 永不言棄
但半年後他蘇醒過來,能對外物作反應。梓傑的家人輾轉安排他到麥理浩復康院接受綜合式復康治療,嘗試恢復四肢活動能力。惟曙光初現卻又遇上陰霾。「(抵院)第一日,醫生話我有嚴重(吸入性)肺炎,唔收留我。」梓傑說,當日他躺在床上被送到瑪麗醫院接受治理,一留三個月直至病菌全消。他重返復康院時,心中暗暗提醒自己,必須珍惜這機會。
有份為梓傑安排療程的職業治療師鄭國華表示,梓傑最初的身體狀況甚差,神志不清醒,體重只有70多磅,四肢只有右手及右腳能輕微活動或屈曲,加上全身關節早已僵硬如木板,訓練要有成果需時甚長。
鄭國華指,單單是讓梓傑的右手能夠握緊匙羹,把舀好的飯放進口裏,就需每天把前臂盡量向上屈曲,再用手架固定姿勢逾1小時,直至數個月後才能自由屈伸。
鄭指,團隊初時只盤算讓他恢復四肢小部份機能,沒估計他能下床走路;但在2011年3月4日,身子筆直的梓傑,就在家人陪同,用右手撐着四腳杖,步履蹣跚地走出復康院。當時距入院日僅約七個半月。
對於梓傑能由迅速康復踏出醫院,鄭解釋,除因為梓傑年紀尚輕、出事前體格良好外,誓不放棄的態度是重要因素,「成日見到病人係頂唔順訓練而停低,但佢就唔同,不斷加操,我哋不時要提佢記得休息」。
用6年改善說話能力
梓傑現仍需每個月到該院接受言語治療。鄭敏慧解釋指,梓傑蘇醒後口腔及喉腔肌肉神經一直尚待復原,故不能發音說話,「佢表達唔到自己,我哋初時仲以為佢有失語症」。
鄭稱,梓傑經近6年的努力,今年初他終能有條不紊地表達自己,「唔使好似以前咁,有六成說話(我們)要靠估」。至於他的左手,因右腦創傷無法彌補,注定不能活動自如。
若說梓傑嘗過死而復生,絕不為過。他卻不以為然,「我唔係最好嘅病人……起初做治療,有種行禮如儀感覺,只係我冇放棄」。他謙稱自己是幸運兒,看到苦練可有成,才願付出更加多。訪問個半小時他無需要休息,更逐字吐出:「今年我嘅年度目標,係要好formal(正規)咁做一次訪問。所以我先應承接受訪問。」問他是否目標達到,他微笑地回了一句「你覺得我點?」展露最自信的笑容。
記者:于健民
訪問當日,高梓傑撐着枴杖,一步一步走進訪問場地。他先主動伸出大而有力的右掌與記者握手,後緩緩坐下,再把半屈曲的左手穩穩放在桌上。記者簡述訪問流程時,他突然舉起右手,指向天,半歪的嘴唇把話逐字吐出:「我依家講到九成(想講的說話),但我唔滿意,我好快就會講到十成。」身旁的言語治療師鄭敏慧拍拍梓傑的肩膀,有點感觸。
高梓傑加入懲教署後,一直駐守石壁監獄。2009年一個秋天的晚上,下班的他坐同事駕的私家車,沿東涌道駛出市區。至伯公坳附近車輛突然失控撞壆。同事無甚大礙,旁邊的梓傑則右腦嚴重受創,送抵瑪嘉烈醫院搶救,性命雖保,卻昏迷成了植物人。家人及醫護團隊對梓傑的康復機會本不感樂觀。
堅持加操 永不言棄
但半年後他蘇醒過來,能對外物作反應。梓傑的家人輾轉安排他到麥理浩復康院接受綜合式復康治療,嘗試恢復四肢活動能力。惟曙光初現卻又遇上陰霾。「(抵院)第一日,醫生話我有嚴重(吸入性)肺炎,唔收留我。」梓傑說,當日他躺在床上被送到瑪麗醫院接受治理,一留三個月直至病菌全消。他重返復康院時,心中暗暗提醒自己,必須珍惜這機會。
有份為梓傑安排療程的職業治療師鄭國華表示,梓傑最初的身體狀況甚差,神志不清醒,體重只有70多磅,四肢只有右手及右腳能輕微活動或屈曲,加上全身關節早已僵硬如木板,訓練要有成果需時甚長。
鄭國華指,單單是讓梓傑的右手能夠握緊匙羹,把舀好的飯放進口裏,就需每天把前臂盡量向上屈曲,再用手架固定姿勢逾1小時,直至數個月後才能自由屈伸。
鄭指,團隊初時只盤算讓他恢復四肢小部份機能,沒估計他能下床走路;但在2011年3月4日,身子筆直的梓傑,就在家人陪同,用右手撐着四腳杖,步履蹣跚地走出復康院。當時距入院日僅約七個半月。
對於梓傑能由迅速康復踏出醫院,鄭解釋,除因為梓傑年紀尚輕、出事前體格良好外,誓不放棄的態度是重要因素,「成日見到病人係頂唔順訓練而停低,但佢就唔同,不斷加操,我哋不時要提佢記得休息」。
用6年改善說話能力
梓傑現仍需每個月到該院接受言語治療。鄭敏慧解釋指,梓傑蘇醒後口腔及喉腔肌肉神經一直尚待復原,故不能發音說話,「佢表達唔到自己,我哋初時仲以為佢有失語症」。
鄭稱,梓傑經近6年的努力,今年初他終能有條不紊地表達自己,「唔使好似以前咁,有六成說話(我們)要靠估」。至於他的左手,因右腦創傷無法彌補,注定不能活動自如。
若說梓傑嘗過死而復生,絕不為過。他卻不以為然,「我唔係最好嘅病人……起初做治療,有種行禮如儀感覺,只係我冇放棄」。他謙稱自己是幸運兒,看到苦練可有成,才願付出更加多。訪問個半小時他無需要休息,更逐字吐出:「今年我嘅年度目標,係要好formal(正規)咁做一次訪問。所以我先應承接受訪問。」問他是否目標達到,他微笑地回了一句「你覺得我點?」展露最自信的笑容。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