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耶穌眼神空洞 名氣加持造就天價長青網文章

2017年11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1月17日 22:05
2017年11月17日 22:0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蘋果日報】【專家品評】有藝評指《救世主》中耶穌基督舉起右手和水晶球部份描繪細緻,美國資深藝評家法拉戈(Jason Farago)則認為畫中的耶穌眼神空洞,「單調乏味」,但有達文西名氣加持兼拍賣所吹捧,造就天價成交。
迷人細節未彌補單調感
法拉戈是美國《紐約時報》的藝評家和文化藝術雜誌《Even》總編輯,曾是英國《衞報》首席藝評家。他認為,畫中兩個最迷人之處,首先是耶穌的繡花藍色長袍,折痕柔順、彎曲,呈「Z」形的繡花錯綜複雜,令這幅基督宗教作品帶點伊斯蘭風味;其次是象徵所有創造的水晶球,水彩式描畫、平滑的輪廓和球底表面的粗糙,引人入勝。
《今日美國報》亦指耶穌舉起右手和水晶球部份描繪細緻,符合達文西畫風。達文西為了研究,耗費無數時間解剖人類遺體,使身為畫家的他格外熟悉人體形態。
惟法拉戈指,部份迷人的細節,難以彌補整體過於單調乏味的感覺。畫中耶穌作為世界的救世主,但雙眼無神、有鬍渣,下顎部位被陰影遮住,給人軟弱感覺;而比起臉部的陰沉,右手則過光,看上去亦較僵硬;垂肩鬈髮的描繪雖展示出高超技巧,但不如他另一作品《施洗者聖約翰》。
立體感方面,法拉戈認為耶穌的正面凝視姿勢,就似被壓平放進畫板上,風格偏向中世紀的一貫畫法,比起《蒙娜麗莎》、《施洗者聖約翰》、《抱銀貂的女子》少了立體感,亦未能如同期其他耶穌正視畫作一樣展示威嚴。
法拉戈指,拍賣行刻意將《救世主》塑造成「男版蒙娜麗莎」,在拍賣前放到全球各地展出,有如在展示「聖物」一樣。
美國《紐約時報》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