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What we are reading:我們都是怪物長青網文章

2017年11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1月12日 06:35
2017年11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蘋果日報】大自然孕育出不同的生命體,但自以為皇者的人類對大自然的了解還是非常有限,至少每天我們也還可以發現新的物種。
Casper Henderson撰寫的獲獎書藉《The Book of Barely Imagined Beings:A21st Century Bestiary》(真實的幻獸)最近終於有中譯版本,該書介紹了二十七類「從神話寓言中現身的」生物之特色與習性,以及牠們在人類文化與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書中載有獨角獸原型歐氏尖吻鯊(Mitsukurinidae owstoni)、人見人愛的無敵水熊蟲等奇妙生物,也有看似普通的蠑螈、日本獼猴以至我們人類本身。
去年一份美國研究曾指,全球有約一萬億生物,人類已知的只有0.001%;或許我們對其外表、生存方式都感到非常意外,但對牠們來說這只不過是尋常生活的一部份,相反人類上天下海、用一雙手一雙腳就征服地球大部份地方,在其他生物眼中才是怪物。
這其實正是生物多樣性的可愛之處:不同生命體也有不同方法在地球上生存,生活於人類視為惡劣環境的沙漠、極地、火山口等,牠們身處的複雜生物網絡環環相扣,也值得我們不斷探索。
書本雖以「幻獸」作題,但作者以更多的篇幅借題發揮,提醒人類也是自然一部份,並非主宰其他生物的皇者。地球正經歷第六次大滅絕,很多物種可能尚沒被發現,就已經寂寂無名地消失於世界上,例如近日在印尼蘇門答臘新發現的塔帕努里猩猩(Pongo tapanuliensis),因棲息地受破壞,數目可能只餘二百隻有滅絕危機。
人類自然是第六次大滅絕的主因。在「人類世(Anthropocene)」底下,人類對全球的破壞是史無前例的:人口暴漲至75億人,也因此需要開發更多樹林、地下資源作糧食或其他生活所需,造成嚴重的氣候變化與自然生態破壞,也令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速度難以評估。早前刊於《科學》的預測就指,倘氣候變化持續惡化,2070年全球三份之一寄生物將會滅絕。你可能會覺得寄生物有甚麼大不了,但其實牠們對生態系統非常重要,是食物網八成連結的來源,真正主宰着生物數量與食物網的能量流動。如果牠們都死掉,人類可以獨善其身嗎?
儘管如此,世上仍有人(例如特朗普)活在「平行世界」之中,不但無止境地揮霍自然資源,也不願相信各界的警告。環境影響對人類、對其他生物已不再緩慢、間接,即使各國落實了《巴黎氣候協議》,以現時的減排碳速度,仍只能將全球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3℃,而非預期的2℃或更嚴謹的1.5℃,百年一遇的嚴重熱浪、乾旱、洪水、風暴等極端天氣相信將更頻繁地出現,作為怪物的我們又準備好了嗎?
也許直到有一天,怪物才會覺悟,努力追求的名與利在氣候變化面前都變得毫無用處。剩下的,只有那副甚麼都做不了的血肉之軀。
小肥波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