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四會合併 高峯期逾1,400人長青網文章

2017年10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0月27日 20:35
2017年10月27日 20: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蘋果日報】中環交易大堂的故事由「四會合併」說起,本港早年有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及金銀證券交易所,1986年合併後搬到中環交易廣場現址(交易廣場的業主是置地,交易大堂範圍的業權卻由政府擁有,再租予港交所。)
多名領導人曾參觀
交易大堂最初面積達4.5萬平方呎,高峯時有超過1,400名出市代表,非常熱鬧,並設有茶水檔,讓出市代表蛇王。1992年講述股市風雲的電視劇《大時代》就按交易大堂設計,搭建場景拍攝。
踏入90年代,股票交易及結算轉趨電子化,1996年第二代自動對盤系統啟用後,可對接場外證券行的終端機,交易不再局限於交易大堂,越來越多證券行棄租,出市代表數目越來越少。
2006年交易大堂翻新後啟用,交易櫃枱由906個銳減至294個,並增設傳媒採訪區及新聞直播室,交易大堂中央的電子顯示螢幕,由正方形(俗稱四面佛)轉為圓筒形設計。港交所(388)今年8月宣佈關閉交易大堂時,交易櫃枱只得62個,每日約有30人出市。
交易大堂是香港地標,回歸後,成為領導人訪港的必到景點。時任國家副主席胡錦濤、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均曾到訪,並入鄉隨俗穿起紅色背心,一嚐做「紅衫仔」的滋味。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