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利字當頭:這是平台經濟年代長青網文章

2017年10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0月26日 05:35
2017年10月26日 05: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蘋果日報】我對一位青年才俊說:「睇你過多幾年,都會走出來創業。」今天的他,正在一家大型公營機構做MT;那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工作;至少我在他的年紀,要是謀得如此一官半職,是會恨死隔籬。
「唔會啦,我咁怕死。」印象中,他是個行事謹慎小心的年輕人,相信也是這個原因,才令到他被大機構相中。
創業要大膽嗎?膽小的,也有成功例子。但可以肯定,今時今日在大機構等上位,絕非最理想的跑道。創業,可以是做生意,但也可以選擇以自己的方法,去定義自己的事業。時代在變,就業和創業的概念,一樣在變。當然,市場錢太多回報太低的情況,總有轉變的一天,但從前那種終身職業的模式,也成為了歷史詞彙。十年又或者廿年後,我們都要面對一個決擇:被動地打散工vs主動地創業。
表面上,兩者可能看不出分別,可是背後最大的差異,在於打散工者出賣時間勞力和知識,創業者再加上了資本,讓規模和效率不斷提升。
事實上,這一代的創業者,幾乎每分每秒,都是在追求規模和效率;誰可以在最短時間內scale up,就是最大的贏家。像最近獲得6,000萬元美金C輪融資的KLOOK,資金也是用在拓展全球市場,以及加快產品及技術研發速度。平台經濟,說到底就是借network effect建立 Entry Barrier。
由2014年創立至今,KLOOK已經發展成一個遍佈全球超過120個目的地、提供超過一萬種「旅遊體驗」的平台,據說每月訂單過百萬張。
無錯,這又是一個年輕人賣樓成功創業的故事;不過我覺得將這一點放大,其實有點脫節;平台經濟之下,真正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究竟應該如何借平台活得過癮同時賺到三餐一宿?又或者索性創業起平台做資本家,顛覆現有秩序?
利世民
http://fb.com/leesimon.hk
本欄逢周二、四刊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