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眼瞼發炎或生眼瘡導致眼睛紅腫痛楚很常見,不少人會自行滴眼藥水或藥膏,但小心眼瘡反覆發作是患癌先兆。眼瞼皮脂腺癌雖然罕見,但亦不能忽視,因在亞洲人較常出現,估計佔本港惡性眼瞼腫瘤個案11.1%,由於初期症狀似油脂粒或眼瘡,故容易因延誤治療而惡化,整體死亡率可達一成。醫生呼籲眼瞼持續發炎或眼瘡不斷復發,加上曾患癌或有家族病史就不能掉以輕心。
記者:鍾麗霞
香港眼科醫學院委員袁國禮醫生指出,眼瞼皮脂腺癌屬其中一種常見惡性眼瞼疾病,其餘包括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及黑色素瘤。一般較多見的眼瞼疾病則有眼瞼炎、瞼板腺炎、淚道阻塞、上瞼下垂、眼瞼痙攣等。眼瞼皮脂腺癌是一種侵襲瞼板腺及附近皮膚的癌症,「結節類型」的症狀包括眼瞼出現硬塊及生出與眼瘡相似的囊腫,「表面擴散類型」則會有不規則變化及與慢性瞼緣炎相似的症狀。一旦出現擴散,5年死亡率可高達67%。
易誤當油脂粒延誤治療
本港每年約有四至五宗眼瞼皮脂腺癌新症,因容易與油脂粒、眼瘡、瞼緣炎等眼部疾病混淆,初期易被誤診延誤治療,故醫學界稱之為「偽裝者」(Great Masquerader),此病與不少癌症一樣,成因未能完全確定,但相信與年長、暴露於輻射、曾患癌症等有關。病情嚴重或需進行眼窩切除手術,一旦擴散,死亡率更會大增。
香港眼科醫院一項研究,分析2001至2015年22宗眼瞼皮脂腺癌個案,患者平均年齡65歲,但最年輕只有42歲,由發病至確診平均要長達一年,18宗個案的患處是在上眼瞼,大部是結節類型,腫瘤最大可達25毫米,逾半患者初步診斷時被誤當其他疾病,包括油脂粒、良性瞼板腺囊腫(即與眼瘡相似)或瞼緣炎。19人接受了腫瘤切除手術及眼瞼重建,1人則接受手術及化療,2人要接受眼眶切除術,其中6名病人已死亡。
由於早期眼瞼皮脂腺癌易被忽略,香港眼科學會秘書長李琬微醫生提醒,如發現眼瞼持續出現腫塊,尤其單一邊眼瞼長期發炎,又或疑似眼瘡經常復發,使用藥治療後也未見好轉或症狀紓緩,加上曾患癌或家人有病史,均不能掉以輕心,切勿當作普通生眼瘡,或誤以為紅腫減輕,腫塊不痛不癢便不需再求醫覆診,應及早求醫檢查找出病因。
記者:鍾麗霞
香港眼科醫學院委員袁國禮醫生指出,眼瞼皮脂腺癌屬其中一種常見惡性眼瞼疾病,其餘包括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及黑色素瘤。一般較多見的眼瞼疾病則有眼瞼炎、瞼板腺炎、淚道阻塞、上瞼下垂、眼瞼痙攣等。眼瞼皮脂腺癌是一種侵襲瞼板腺及附近皮膚的癌症,「結節類型」的症狀包括眼瞼出現硬塊及生出與眼瘡相似的囊腫,「表面擴散類型」則會有不規則變化及與慢性瞼緣炎相似的症狀。一旦出現擴散,5年死亡率可高達67%。
易誤當油脂粒延誤治療
本港每年約有四至五宗眼瞼皮脂腺癌新症,因容易與油脂粒、眼瘡、瞼緣炎等眼部疾病混淆,初期易被誤診延誤治療,故醫學界稱之為「偽裝者」(Great Masquerader),此病與不少癌症一樣,成因未能完全確定,但相信與年長、暴露於輻射、曾患癌症等有關。病情嚴重或需進行眼窩切除手術,一旦擴散,死亡率更會大增。
香港眼科醫院一項研究,分析2001至2015年22宗眼瞼皮脂腺癌個案,患者平均年齡65歲,但最年輕只有42歲,由發病至確診平均要長達一年,18宗個案的患處是在上眼瞼,大部是結節類型,腫瘤最大可達25毫米,逾半患者初步診斷時被誤當其他疾病,包括油脂粒、良性瞼板腺囊腫(即與眼瘡相似)或瞼緣炎。19人接受了腫瘤切除手術及眼瞼重建,1人則接受手術及化療,2人要接受眼眶切除術,其中6名病人已死亡。
由於早期眼瞼皮脂腺癌易被忽略,香港眼科學會秘書長李琬微醫生提醒,如發現眼瞼持續出現腫塊,尤其單一邊眼瞼長期發炎,又或疑似眼瘡經常復發,使用藥治療後也未見好轉或症狀紓緩,加上曾患癌或家人有病史,均不能掉以輕心,切勿當作普通生眼瘡,或誤以為紅腫減輕,腫塊不痛不癢便不需再求醫覆診,應及早求醫檢查找出病因。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