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瑞士外交家烏利.希克(Uli Sigg)是國際藝術界響噹噹人物。他在2012年宣佈,把半生收藏到1,463件、估值1.6億美元(約12.4億港元)中國當代藝術品,全數捐贈香港M+博物館,震驚國際。惟五年時間過去,博物館落成開放日期依然一拖再拖,烏利.希克在美國紐約接受《蘋果》專訪坦言,對此感到有點失望,但他認為「宏大項目無不避免遇到各種困難」,不悔捐贈決定。
駐紐約記者:鄭柏齡
紐約亞洲協會日前放映有關烏利.希克的紀錄片《The Chinese Lives of Uli Sigg》,今年已71歲的烏利.希克出席映後分享會。他在活動前接受《蘋果》訪問,談到原預計在2017年開幕、但最新預計2019年底才啟用的M+博物館,烏利.希克有點失望,「如果說為甚麼失望,個人認為開館日期延誤,使藝術品跟開館相隔了一段長時間,很多年輕藝術家作品被忽略了」。
但對1979年被瑞士公司派到中國、負責成立當時首間中歐合資企業的烏利.希克來說,開館延誤只是「小菜一碟」,「所有宏大項目在實現前,總會遇到各種困難,我已經學會寬心接受(learn to live with it)」。他憶述2012年決定把收藏品捐予香港,而不是其他中國城市的原因,「我當時正跟上海、北京文化部談判,但香港館方主動找我,拿出一份非常專業、有決心的計劃書,而且香港也是中國一部份,最後作出這個決定」。
烏利.希克慷慨捐出時值1.6億美元(約12.4億港元)、整批1,463件收藏品中,包括艾未未、張曉剛、曾梵志、張培力等重要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震驚國際。惟另一方面,M+博物館同時以2,200萬美元(約1.7億港元)向烏利.希克購入另外47件藏品,加上他個人保留了約500件心愛收藏,卻惹來爭議,甚至有人批評他的動作,只為私人藏品「增值」及套現。
對此他表示,「80年代開始收集時,藝術品在中國根本沒有市場價值,甚至有人笑我神經病,浪費錢」。1995年被瑞士政府委派為駐中國大使的烏利.希克笑說,他從未想過透過轉售藝術品致富,「我是當時唯一一個收集中國當代藝術品的人,我只想把作品好好整理、保留,一心想着將來要還給中國」。
回顧40多年來中國變化,烏利.希克對藝術家在受制度壓抑情況下,堅持創作、接受及不斷刻服困難,印象深刻,「過去,西方不了解中國文化,為了市場及受眾,只會收集政治相關藝術品;但目前中國藝術家,完全有能力透過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故事」,烏利.希克寄語新一代對藝術品收藏有興趣的人,不要考慮作品將來估值,「不論好藝術品,還是壞藝術品,喜歡就把它買下,這是我的心得。」
駐紐約記者:鄭柏齡
紐約亞洲協會日前放映有關烏利.希克的紀錄片《The Chinese Lives of Uli Sigg》,今年已71歲的烏利.希克出席映後分享會。他在活動前接受《蘋果》訪問,談到原預計在2017年開幕、但最新預計2019年底才啟用的M+博物館,烏利.希克有點失望,「如果說為甚麼失望,個人認為開館日期延誤,使藝術品跟開館相隔了一段長時間,很多年輕藝術家作品被忽略了」。
但對1979年被瑞士公司派到中國、負責成立當時首間中歐合資企業的烏利.希克來說,開館延誤只是「小菜一碟」,「所有宏大項目在實現前,總會遇到各種困難,我已經學會寬心接受(learn to live with it)」。他憶述2012年決定把收藏品捐予香港,而不是其他中國城市的原因,「我當時正跟上海、北京文化部談判,但香港館方主動找我,拿出一份非常專業、有決心的計劃書,而且香港也是中國一部份,最後作出這個決定」。
烏利.希克慷慨捐出時值1.6億美元(約12.4億港元)、整批1,463件收藏品中,包括艾未未、張曉剛、曾梵志、張培力等重要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震驚國際。惟另一方面,M+博物館同時以2,200萬美元(約1.7億港元)向烏利.希克購入另外47件藏品,加上他個人保留了約500件心愛收藏,卻惹來爭議,甚至有人批評他的動作,只為私人藏品「增值」及套現。
對此他表示,「80年代開始收集時,藝術品在中國根本沒有市場價值,甚至有人笑我神經病,浪費錢」。1995年被瑞士政府委派為駐中國大使的烏利.希克笑說,他從未想過透過轉售藝術品致富,「我是當時唯一一個收集中國當代藝術品的人,我只想把作品好好整理、保留,一心想着將來要還給中國」。
回顧40多年來中國變化,烏利.希克對藝術家在受制度壓抑情況下,堅持創作、接受及不斷刻服困難,印象深刻,「過去,西方不了解中國文化,為了市場及受眾,只會收集政治相關藝術品;但目前中國藝術家,完全有能力透過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故事」,烏利.希克寄語新一代對藝術品收藏有興趣的人,不要考慮作品將來估值,「不論好藝術品,還是壞藝術品,喜歡就把它買下,這是我的心得。」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