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愛心華裔寄養媽接待過11個小孩:很多孩子的笑聲很開心長青網文章

2017年10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0月20日 06:35
2017年10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蘋果日報】美國洛杉磯縣每個月就有近3.5萬名兒童受保護兒童局監督,其中不少遭虐待或疏忽照顧,需要臨時住在寄養家庭。截止今年5月,洛杉磯縣只有33個亞裔家庭成為寄養家庭,其中華裔寄養家庭不到10個,但系統中需要幫助的亞裔孩子有638人,華裔孩子就已經有98人。很多孩子因為語言障礙及文化背景不同,很難與主流的寄養家庭交流,因此衍生出對亞裔寄養家庭的需求。《蘋果》專訪了超有愛心的台裔寄養媽媽Edie,了解當寄養家庭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


駐洛杉磯記者:張紫茵

台裔移民Edie自2013年開始成為寄養媽媽,至今已經接待過11個小孩,並已經領養了其中一個。她表示,由於她從事中文翻譯,因此接觸到兒童局的資料,了解到很多孩子需要幫助,於是投身寄養家庭行列。「沒想到在美國是沒有孤兒院體制,他們希望孩子可以在正常環境長大,有爸爸有媽媽,或者是一個成熟的大人可以照顧他。」


部份新移民由於文化差異及教育方式與美國社會不同,會衍生出不少問題,令到孩子要被帶走。Edie遇過一個孩子,由於爸爸到其他州分打拼,媽媽去買東西時,看見孩子在後座睡着了,就不忍叫他起來,把他獨自留在車上,她也不知道這樣是違法的。最後被發現後,孩子要被兒童局帶走,放在寄養家庭。她又指近年見過一些留學生,女生不小心懷孕又不敢讓父母知道,生出來的孩子不要了,也是要找寄養家庭去幫助。


她續指,雖然說孩子來到寄養家庭新環境,都會逼出求生本能,但當中仍然會有很多文化差異難以克服。Edie指華裔孩子一開始被送到主流家庭時,飲食及生活習慣大不同,當他想食個白米飯,人家是吃漢堡、Pizza、沙律。Edie坦言,就算自己出國二十幾年,都沒辦法完全適應西方飲食文化,更何況是在華人家庭長大的孩子,「這麼小的孩子,一開始被送出來,然後吃不好,父母親不在身邊,會很徬徨。」


另外,語言溝通及文化也是寄養孩子要面對的問題,她舉例在脫鞋子這事上,有孩子一進屋就穿着鞋子跑上床,把她氣瘋了,可是這是他們原生家庭的習慣,只好了解他由得他。她表示很多孩子來到她家已經是第二、三站,可能已經在白人、非裔、西裔家庭轉一個圈才去到她家,不斷換環境孩子來到都已經是驚弓之鳥,所以會盡力讓孩子熟識環境,給予安全感。


跟其他主流家庭不同,華人家庭往往因文化差異疏忽照顧,令到孩子要被領養。在孩子送寄養家庭期間,讓原生家庭有18個月時間去處理家庭問題或上課程,學會做一個更負責任的家長。如果是一些不能解決的問題,孩子要找家庭領養,寄養家庭亦有優先權決定要不要領養。


現時一個寄養家庭可以最多照顧6個小孩,Edie家中就有1個空房,最多可以照顧2個小孩,「如果家裏有多的空房,就想是小孩子來玩,有很多孩子的笑聲,是很開心的。」她覺得當寄養家庭前要上一系列的家庭、夫妻及親子關係的課程,令她更了解自己,加上忙着照顧孩子跑來跑去,連上健身房的錢都省了,她認為只要有愛心,有空房,就算單身就可以申請當寄養家庭,幫助有需要的孩子。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