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醫字咁淺:吃稻人長青網文章

2017年10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0月13日 05:35
2017年10月13日 05:35
新聞類別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香港人食米,每年人均消耗量達50公斤。人類種植稻米,可追溯至距今約一萬年。
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祖先本為狩獵採集者,完全依賴野生資源生存,其時正值冰河時期,人類只能處於滅絕邊緣苟延殘喘。
到大冰河時期完結的中石器時代,全球暖化令動植物蓬勃起來,人類在不愁衣食下數量暴增,後遺症自然是過度捕獵,結果很快便再次遭逢糧食危機。
那時已踏進新石器時代,人類為了生存,開始種植野穀,並將其逐漸馴化成各種精糧,在長江流域及華南一帶種植的便是稻米,之後更傳至東南亞、印度、日本。
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發源自黃河,然而,黃河的中原正統們其實有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饅頭、包子、餃子,全是小麥製成──新石器時代北方紅山、仰韶文化都是吃麥人;而吃稻人的代表,便有河姆渡、馬家濱、屈家嶺等長江文化。
沒錯,就農業發展而言,稻米文化確比小麥文化遲起步,故黃河流域及華北自古也先為中國權力及政治核心。
想當年,中原那些炎黃蚩尤、堯舜鯀禹、夏桀商湯、子辛周武殺個你死我活之際,長江先民仍是過着與世無爭的躬耕生活,這亦解釋了南方人的溫婉細膩(其他傳統吃稻民族如日本、泰國更不用多說)。
也許,南方靈氣之地,種的稻米也能吃出人的靈氣,君不見南宋、東晉、南北朝每當黃河淪陷,中央政府也定必退守到江南東南避險生息?誰是誰的後盾,不言而喻。
稻米有秈稻、粳稻兩個亞種,港人慣常食用的絲苗米屬前者,用來造壽司飯糰的珍珠米則是粳稻,後者粘性強,用筷子輕輕夾起放入口中便可以,所以下次吃丼物,別要呼嚕呼嚕的把米飯往嘴裏扒,那是有失大體的。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