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蘋果日報】十九大10月18日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權力及地位估計直逼毛澤東,現時連帶他在文革下鄉的地方亦聲價百倍,不少人特意前往陝西省梁家河村「朝聖」。《紐約時報》昨報道梁家河村的情況,發現習試圖仿效毛,將自己從政源頭梁家河打造成「政治創世神話」,大搞個人崇拜,圖贏取百姓民心。
中共中央黨校早前推出一本名為《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書籍,詳述梁家河村對他從政的影響,令這個不毛之地蜚聲全國。《紐時》早前直擊當地,現時每日均有2,500人前往梁家河朝聖,觀看習留下的建設。
遊客讚習修築沼氣池
報道說:「遊客們在當地觀看習近平參與挖掘的一口井的井底,讚嘆習修築由糞肥改建的沼氣池,並可在一個窯洞外面坐下來聆聽鼓舞人心的講解。」不過,報道指村裏絕口不談文革的殘忍,亦不談其他知青下鄉的慘況。
不單普羅百姓,連官員都對梁家河村趨之若鶩,組團前去朝聖,奉命學習習近平的生平。報道指:「導遊和梁家河村精心照管的建築和物件傳遞的訊息是,習近平離開梁家河時,已經為日後走上領導崗位做好了準備。」《紐時》指,根據村內的說法,習在窮困的梁家河村表現出了最早的「偉人」迹象,當上了當地黨支部書記。
《紐時》分析指,用領導人的故居宣傳「政治創世神話」,早有先例,如毛澤東的出生地韶山就是60年代紅衞兵的「聖地」。習近平亦仿效毛,利用自己的經歷大搞個人崇拜,想在中國恢復威權主義價值觀,贏取農民和藍領工人民心。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研究文革一代的教授楊國斌說:「在苦難中尋找意義永遠都會是一個好故事」,他又指:「跟毛澤東一樣,習來自人民,因此未來的傳奇故事可能也是這個走向。」
習近平在1969年至1975年在延安梁家河村下鄉,初時年僅15歲的他不適應農村生活,一度偷跑返回北京,又被關進「學習班」,半年後放出後才下定決心在梁家河村工作。他在1974年在梁家河村入黨,後成為該村大隊黨支部書記,踏上從政之路,1975年獲推薦入讀清華大學化工系,成為工農兵學員。習自言心繫梁家河村,在2015年新年重遊故地,探望當年的鄉親父老。
《紐約時報》
中共中央黨校早前推出一本名為《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書籍,詳述梁家河村對他從政的影響,令這個不毛之地蜚聲全國。《紐時》早前直擊當地,現時每日均有2,500人前往梁家河朝聖,觀看習留下的建設。
遊客讚習修築沼氣池
報道說:「遊客們在當地觀看習近平參與挖掘的一口井的井底,讚嘆習修築由糞肥改建的沼氣池,並可在一個窯洞外面坐下來聆聽鼓舞人心的講解。」不過,報道指村裏絕口不談文革的殘忍,亦不談其他知青下鄉的慘況。
不單普羅百姓,連官員都對梁家河村趨之若鶩,組團前去朝聖,奉命學習習近平的生平。報道指:「導遊和梁家河村精心照管的建築和物件傳遞的訊息是,習近平離開梁家河時,已經為日後走上領導崗位做好了準備。」《紐時》指,根據村內的說法,習在窮困的梁家河村表現出了最早的「偉人」迹象,當上了當地黨支部書記。
《紐時》分析指,用領導人的故居宣傳「政治創世神話」,早有先例,如毛澤東的出生地韶山就是60年代紅衞兵的「聖地」。習近平亦仿效毛,利用自己的經歷大搞個人崇拜,想在中國恢復威權主義價值觀,贏取農民和藍領工人民心。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研究文革一代的教授楊國斌說:「在苦難中尋找意義永遠都會是一個好故事」,他又指:「跟毛澤東一樣,習來自人民,因此未來的傳奇故事可能也是這個走向。」
習近平在1969年至1975年在延安梁家河村下鄉,初時年僅15歲的他不適應農村生活,一度偷跑返回北京,又被關進「學習班」,半年後放出後才下定決心在梁家河村工作。他在1974年在梁家河村入黨,後成為該村大隊黨支部書記,踏上從政之路,1975年獲推薦入讀清華大學化工系,成為工農兵學員。習自言心繫梁家河村,在2015年新年重遊故地,探望當年的鄉親父老。
《紐約時報》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