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諾和平獎得主警告:核戰隨時發生美國要帶頭減核長青網文章

2017年10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0月11日 04:35
2017年10月11日 04: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蘋果日報】新鮮出爐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國際廢除核武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簡稱「ICAN」)3名骨幹成員,獲獎後首次到聯合國總部接受訪問。「ICAN」主席菲恩(Beatrice Fihn)呼籲公民社會發聲,迫使政府改變對待核武態度,她提醒大眾核戰可以隨時發生,「10艘美軍核潛艇正在全球巡邏,威力相當於發生70次二次世界大戰,它們不是瞄準軍事目標,而是文明存亡」。
駐紐約記者:鄭柏齡
「ICAN」三名體幹成員包括主席菲恩(Beatrice Fihn)、項目總監Tim Wright及Ray Acheson,在聯合國紐約總部接受記者訪問。菲恩表示,地球爆發核戰迫在眉睫,「和平獎」來得及時,喚醒更多人關注核危機,「很多人以為核戰是冷戰產物,已經不合時宜;惟近年各國不斷提升核武技術,軍事競賽已再次出現」。
菲恩認為,以美國為首的核子大國,對人類文明存亡帶來嚴重威脅。她舉例,美軍目前共有10艘帶有核武潛艇,在全球不同海域巡邏,「每一艘潛艇核威力,相當於7次二次世界大戰;試想想,我們有機會同時發生70次二戰,它們不是瞄準軍事目標,而是文明存亡」。
全球不同危機中,以美朝及美伊關係最緊張。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妮基哈利(Nikki Haley)上周表明,「ICAN」獲獎沒有實際意義,要求美國減少核武器數量不切實際。菲恩指,「ICAN」無法迫使特朗普改變對核武立場,「我們的工作,更重要是改變公民社會的對核武認知;公眾需要發聲,他們有力量改變政府政策」。
菲恩同時承認,由於社會幾乎完全封閉,「ICAN」難以介入北韓核危機,參與斡旋工作;但她強調,國際社會、特別是核子大國在處理北韓問題上必須負責任,「當其他國家以『國家安全』為藉口,不願裁減核武器時,也為北韓政府提供了理據及合法性發展核武」。
另一方面,外界估計特朗普將短期內宣佈,單方面退出伊朗去年與西方多國簽署的核協議。菲恩認為特朗普做法不妥,勢引發負面影響,「我們不相信伊朗違反協議內容,事實上,國際原子能機構亦確認伊朗政府正履行有關協定」。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