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近半低收入租客有抑鬱傾向長青網文章

2017年10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0月10日 21:35
2017年10月10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港人住屋是政府首要處理難題,一家四口逼在一個100方呎劏房,家長直言因居住環境惡劣,經常情緒失控對小朋友發火。有組織調查發現,近45%受訪租戶因租金壓力和惡劣居住環境而產生焦慮或抑鬱傾向,更有六成受訪者租金佔入息比例中位數達34.5%,建議政府向基層提供恒常式租金津貼,以及提供社區支援服務。
貨櫃屋租佔收入四成
明愛社區發展服務於今年5至8月訪問429名租住寮屋、村屋及私人樓宇的基層人士,發現六成受訪者租金佔入息比例中位數達34.5%;調查亦指出有45.5%及44.1%租戶分別有抑鬱及焦慮症傾向,原因是擔心有突發事情而無錢交租,以及惡劣居住環境如潮濕、鼠患、共用廚廁等。
Yoyo一家四口曾居於觀塘區100方呎劏房,空間狹小又有蟲鼠問題,家中轉身都有碰撞,每月租金卻高達6,000元,只靠月薪15,000元的丈夫獨力支撐。她直言居住環境惡劣常令她情緒失控,會對小朋友發火,嚴重影響親子關係。其後一家遷至「深井光屋」,居住環境改善,惟面對交通費高昂的問題,且最多只能住3年,之後必須遷出。Yoyo一家3年前開始輪候公屋,望能早日上樓。
阿章一家三口居於元朗一個約200方呎的貨櫃屋,租金約6,000元,佔收入近四成。貨櫃屋內溫度高,每月電費近千元,女兒學業開支亦十分大,一家人生活拮据。阿章指自己經常在遇到金錢問題時向家人「無端端發脾氣」,造成家庭矛盾。單親媽媽阿雪獨力照顧一名年幼兒子,因需全職照顧而領取綜援。兩人曾居於深水埗一個共住單位,5伙人共用兩個廁所及一個廚房,常與其他租客因使用廚廁而爭執。後來為擁有獨立廚廁,阿雪遷至一個約75方呎、全屋無窗的閣樓單位居住。
明愛社區發展服務發言人李紹勤表示,基層家庭面對高昂租金,常加班賺取額外收入,故入息超標無法領取政府津貼,促請政府為正輪候公屋的基層人士提供恒常式租金津貼。李又建議政府提供社區支援服務,協助減低基層租戶精神健康問題帶來的風險。
■記者何家朗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