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無殼蝸牛不時抱怨被業主加租逼遷,創立「光房」的要有光創辦人余偉業卻指,香港還有很多善心業主。香港生態毒理學專家劉美明就是其中之一。
劉父生前於九龍一唐樓辦茶館,當年為了方便夥計清晨上班,於是購入大廈頂樓單位作為員工宿舍。劉父1998年離世後,這間實用面積約700方呎的祖屋一直丟空。2013年劉美明在講座上接觸光房項目,認為與其浪費單位不如幫人,最終把物業改為光房。
「幫人經歷係賺番嚟」
單位丟空十多年日久失修,劉笑言單位翻新後「靚到我都想住埋一份」。劉引述余偉業一番感言:「一間咁爛嘅屋都可以修番好,如果人生破爛咗都可以改頭換面,你話幾好呢。」那份真誠打動了她,其單位今年4月起出租,住了3戶單親媽媽。劉期待與租客見面,希望光房助她們重燃對生活的希望。
任職印刷的蕭寶華則是典型「買磚頭保值」的香港人,認識光房概念後萌生助人念頭,最終把物業變身光房。她認為放租的金錢回報不算多,反而幫助其他家庭的經歷更難得,「呢個經歷係我賺番嚟」。
■記者袁楚雙
劉父生前於九龍一唐樓辦茶館,當年為了方便夥計清晨上班,於是購入大廈頂樓單位作為員工宿舍。劉父1998年離世後,這間實用面積約700方呎的祖屋一直丟空。2013年劉美明在講座上接觸光房項目,認為與其浪費單位不如幫人,最終把物業改為光房。
「幫人經歷係賺番嚟」
單位丟空十多年日久失修,劉笑言單位翻新後「靚到我都想住埋一份」。劉引述余偉業一番感言:「一間咁爛嘅屋都可以修番好,如果人生破爛咗都可以改頭換面,你話幾好呢。」那份真誠打動了她,其單位今年4月起出租,住了3戶單親媽媽。劉期待與租客見面,希望光房助她們重燃對生活的希望。
任職印刷的蕭寶華則是典型「買磚頭保值」的香港人,認識光房概念後萌生助人念頭,最終把物業變身光房。她認為放租的金錢回報不算多,反而幫助其他家庭的經歷更難得,「呢個經歷係我賺番嚟」。
■記者袁楚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