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血液循環減慢 液體積聚 下肢突水腫 心衰竭先兆長青網文章

2017年10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0月09日 20:35
2017年10月09日 20:35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胸口痛、呼吸困難、氣促等是不少人都認識的心臟病徵兆,但容易忽略下半身水腫亦為病徵。心臟科醫生指出,下肢水腫或腫脹是心臟衰竭的病徵,及早發現有助治療。有男士受水腫困擾,早上合穿的褲子,到了晚上就會因水腫加劇而穿不上,求醫後確診心臟衰竭。要保持心臟健康,市民除了從飲食及作息入手外,也應定期量度及記錄體重,有較明顯變化時宜了解原因。
記者:于健民
心臟科專科醫生、心臟健康列車召集人陳藝賢表示,導致心臟衰竭主要原因是冠心病,或是先天因素、後天細菌感染引發的心瓣膜病引致;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是影響心臟健康的重要因素。
陳指呼吸困難、氣促是心臟衰竭的主要症狀,但這兩種症狀也可以是較常見的哮喘症、呼吸道疾病病徵,未必容易確認是心臟衰竭,很多時出現病徵的市民亦未必聯想到是心臟出現問題。臨床上心臟衰竭除了有氣促等病徵外,病人一般也會有下肢水腫、無故腫脹等情況,以大腿、小腿、腳跟等位置較常見,反映心臟可能出問題,令血液循環減慢,液體積聚在下肢。此外,水腫也有機會是腎衰竭的初期表徵。
不過,部份心臟衰竭病人的水腫情況並非持續性,陳稱有可能是每日一次或兩次,以致容易被忽略,又或誤會是飲食過量所致。要維護心臟健康,他建議市民要留意飲食及作息,同時也可定期量度及記錄體重,當體重有較明顯變化時,宜比對生活習慣、下肢尺寸等,嘗試了解體重增加原因。現時不少家用量血壓儀器兼具量度心跳率功能,市民量血壓時應多留意心跳讀數,如多次顯示過高或過低,應諮詢醫生意見。
患者氣促被誤診哮喘
48歲的溫先生有家族心臟病史,4年前在內地旅行時無故暈倒。溫憶述當時已懷疑自己是心臟病發,惟醫生認為他只是因壓力太大而暈倒,「(醫生話)除非病發第二次,如果唔係應該冇事」。他續稱,之後一段時間曾經健康良好,至兩年前開始,不時在酣睡期間突然感到呼吸困難,「好似窒息咁」而驚醒;情況維持了一段時間,醫生曾以為他是哮喘病復發,處方舒張劑治療。
溫先生指,之後一年氣促加劇,下肢更開始水腫,最嚴重時「連行步路都行唔到,喘晒氣」,醫生曾處方利尿劑,但不久後情況再惡化,「朝早仲着到條褲,到夜晚再着就完全唔啱size(尺碼)」;其後起居生活如吃飯、洗澡都要人照顧,直至一次他因在家中無法排尿而需入院,才確診是心臟衰竭。他又表示,入院後初期心臟機能持續轉差,更曾經心臟停頓,一度需要入住深切治療部,住院8個月接受治療後才康復。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