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受金融海嘯衝擊,求助食物銀行人數急增,政府2009年開始推行短期食物援助計劃,原意是向暫時有經濟困難的人士提供臨時性的食物援助,以解燃眉之急。惟計劃推行至今8年,即使落實長者生活津貼和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食援受助人次持續上升,更漸成綜援網以外,低收入家庭長期依賴的另類生活補貼。
食物援助營運機構聖公會福利協會恩澤膳社工朱惠萍表示,按規定每名受助人一年只可申領食援3次,每次最多8星期,過去半年,大部份求助人都會用盡3次配額,「反映真係有咁嘅需要」。
邵家臻:標籤綜援令人抗拒
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於唱指出,申領食援人次上升,領取期趨長,反映紓困措施未見成效,食援變相成為另類的生活補貼。由於社署規定營運機構的行政開支不得多於撥款15%,他指不少食物銀行在整理及分派食物已佔用很多資源,未能按求助人所需轉介跟進。
「食物援助嘅成功,就係綜援制度嘅失敗。」社福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臻指,綜援標籤性強,基層抗拒,惟有改領取食物援助。
■記者王家文
食物援助營運機構聖公會福利協會恩澤膳社工朱惠萍表示,按規定每名受助人一年只可申領食援3次,每次最多8星期,過去半年,大部份求助人都會用盡3次配額,「反映真係有咁嘅需要」。
邵家臻:標籤綜援令人抗拒
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於唱指出,申領食援人次上升,領取期趨長,反映紓困措施未見成效,食援變相成為另類的生活補貼。由於社署規定營運機構的行政開支不得多於撥款15%,他指不少食物銀行在整理及分派食物已佔用很多資源,未能按求助人所需轉介跟進。
「食物援助嘅成功,就係綜援制度嘅失敗。」社福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臻指,綜援標籤性強,基層抗拒,惟有改領取食物援助。
■記者王家文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