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她只有20多歲,是一位專業人士。一次在工地受傷後,需要長時間留院治療,復原後因為經常感到背痛,須持續到痛症診所跟進。
原來對事業前途充滿信心的她,被背痛纏繞着,總覺得自己很沒用。上司總是不了解她為何已經康復,但又常常說背痛。因為需要覆診,公司也沒法安排重要的工作給她,令她有遭公司投閒置散的感覺。
一次遇到她到來覆診,見她情緒低落,還沒有開口說話,她已撲在我身上痛哭,更說曾想過要自殺。我想這個痛症真的令她很困擾,我說你媽媽每次會陪你到來覆診,她從來沒有放棄過,你也不要令媽媽失望。其實,痛症部份是心理因素,是一種個人感受,外人未必會明白。我跟她說,不要給痛症影響生活與工作,由這一刻起,我們會在你身邊幫你勇敢面對。她看到媽媽從遠處走來,恍然明白到一直以來媽媽都在身邊支持着自己,從沒有一句怨言。
我們安排她接受其他專業同事的治療,例如職業治療,有時候亦會主動致電給她跟進,了解病情。慢慢地她開始適應這個痛症,也就是我們向病人所說的「與痛同在」,但不影響生活的治療概念。
她沒有放棄自己的專業,經過連番考試,終於考取了執照,每次聖誕節或新年,我們都會收到她寄來的賀卡。
撰文:伊利沙伯醫院痛症診所資深護師霍欣欣
逢周一刊出
原來對事業前途充滿信心的她,被背痛纏繞着,總覺得自己很沒用。上司總是不了解她為何已經康復,但又常常說背痛。因為需要覆診,公司也沒法安排重要的工作給她,令她有遭公司投閒置散的感覺。
一次遇到她到來覆診,見她情緒低落,還沒有開口說話,她已撲在我身上痛哭,更說曾想過要自殺。我想這個痛症真的令她很困擾,我說你媽媽每次會陪你到來覆診,她從來沒有放棄過,你也不要令媽媽失望。其實,痛症部份是心理因素,是一種個人感受,外人未必會明白。我跟她說,不要給痛症影響生活與工作,由這一刻起,我們會在你身邊幫你勇敢面對。她看到媽媽從遠處走來,恍然明白到一直以來媽媽都在身邊支持着自己,從沒有一句怨言。
我們安排她接受其他專業同事的治療,例如職業治療,有時候亦會主動致電給她跟進,了解病情。慢慢地她開始適應這個痛症,也就是我們向病人所說的「與痛同在」,但不影響生活的治療概念。
她沒有放棄自己的專業,經過連番考試,終於考取了執照,每次聖誕節或新年,我們都會收到她寄來的賀卡。
撰文:伊利沙伯醫院痛症診所資深護師霍欣欣
逢周一刊出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