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權威人士發表L型論 經濟復蘇暗藏危機長青網文章

2017年10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0月09日 04:35
2017年10月09日 04: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蘋果日報】五年前的十八大過後,中央的經濟政策經歷多番反覆,唯一不變的就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權威越來越重。十八屆三中全會原本提出市場化改革方向,被官媒稱為「史上尺度最大的改革方案」。但2015年爆發股災,總理李克強主導的暴力救市越救越亂,習近平在2016年強勢重掌經濟,但目前路線與原來所提的改革方向已截然相反。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令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減少政府幹預。又提出要推動國企改革和價格改革,打破壟斷。金融方面,則要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兌換,引導資本擴大對外投資等。
三中全會提出宏偉的改革藍圖,曾令外界振奮。內地不斷炒作「改革紅利」,A股迎來瘋牛,直到2015年7月爆煲,滬綜指狂跌超過四成。李克強當時落重藥,要求「暴力救市」,中證監旗下中證金公司以萬億資金直接入市,並勒令券商、保險公司、基金買貨,禁止大股東減持,甚至出動公安捉沽空者。
整個救市期間,中央共出臺四十多項措施,在2015年8月,更推出「暴力貶值」,人民幣突然大幅貶值,股市一直未能止瀉,越救越亂。在2015年9月國家隊更爆出醜聞有內鬼,當時負責救市的中證監副主席姚剛、主席助理張育軍、中信證券總經理程博明及十多位高層相續被公安拘捕。在2016年1月,中證監再出熔斷機制,人為製造市場恐慌,中港股市均跌至股災後新低,在該年2月,中證監主席肖剛被撤換。至此原來的救市國家隊團隊被一掃而空,被全部清算。
在2016年5月,有一位神秘的「權威人士」在人民日報頭版發表「L型經濟」論,並罕見地批評過往經濟政策,指過度放任。在中共史上,以往只有毛澤東才能有以「權威人士」身份在人民日報發表評論的待遇,再加上該言論火爆兼敏感,市場普遍認為該「權威人士」就是習近平本人。
「L型論」發表後,內地經濟政策出現一百八十度大轉折,自此不再提經濟改革,取而代之的,是在三中全會從未提出的「供給側改革」,之後內地厲行去槓桿、去產能,又加強國企黨委制,強化中共領導,與原本的市場化改革背道而馳。
2017年起,中央經濟政策重點更轉向打壓資本外流,捉資本大鱷。多位控制資本過萬億,並大肆向海外轉移資產的富豪神秘消失,被強力部門帶走,包括明天集團董事長肖建華、安邦集團董事長吳小暉等。殺雞儆猴之下,內地2016年開始的走資狂潮得以抑制,一直持續貶值的人民幣匯價亦告穩定。
在2015年的股市鬧劇後,中央在2016年後提出「新政」,包括金融維穩和供給側改革,行政主導變本加厲。但由於政策不確定因素減少,中港股市反而有利走出低谷,並越炒越高。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