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香港父母最現實,怕兒女追「不設實際」的夢,最好天生勤力讀書,矢志做三師或李嘉誠,但黃暉這個非常父親,卻剛好相反。女兒讀中二,已送她到湖南長沙學木偶戲,寄望她學成回港可助失傳手藝發揚光大。一條窄路走了10年,父女同訪,女兒鏡頭前一句:「呢個係佢(父親)夢想,唔係我夢想。」無比震撼。一念之間,主宰女兒前路,父親一面疚歉:「希望個女唔好怪我。」我愛你對不起統統欠奉,偶爾臭面卻又互相關心,含蓄的東方式父女情,五味紛陳。
記者:呂麗嬋
以為是個父女檔的傳承故事,卻原來,是一個女兒為父親圓夢的家庭故事。有嚴父、有孝女,有默默支持的慈母。月前的西九自由約,本土藝術家獲邀獻技同樂,以黃暉掛帥的劇團,全家總動員。「隻木偶好得意,識眨眼㗎」,路過小男孩,捉着媽媽的手大叫。這樣公開演出機會,64歲的黃暉說,在香港買少見少。師承著名中國偶戲大師黃奕缺,父女檔去過西班牙、意大利、伊朗和新加坡表演;回到他夢繫的香港,這個港產木偶大師直言,反而門庭冷落。
一去5年 主修杖頭木偶古箏
「同行師兄弟中,只剩我仍在經營劇團」。一門今日被認定「不合時宜」的藝術,這個擔任過多套電影技藝顧問,連劉德華亦做過他學生的大師,堅持了40年。曾幾何時,為餬口一度轉行做地盤工,劇團散班,一次久違了的湖南行,改變了他和女兒的命運。「湖南偶劇全國知名,返去見到好多老師傅,佢哋話連你都轉行,呢門藝術遲早都冇」。剛好遇上當地藝術學院招生,自覺若不負傳承重責愧對師門,一咬牙,送最錫的女兒到湖南學藝,重組劇團破釜沉舟。
其時,女兒才不過13歲。「係好唔捨得,佢咁大個,未離開過我半步,但連自己個女都唔送佢去學,點叫其他人學?」內地父母拼盡送子女到香港上學,他卻反其道,黃暉直言,身邊人都反對,只有他一意孤行。每日一電話,牽腸掛肚,一去5年,主修杖頭木偶和古箏。「嗰時係好唔想去,但爸爸好想我去」。黃慧真是藝術學校內唯一的香港人,年紀最小,不抗拒但也談不上很喜歡,半推半就,被送到湖南藝術學校,從零開始學習掌中木偶,由手指操練基本功學起。
「最初係好唔習慣,喺內地要住宿舍,一起身一定要摺被,又要輪流清潔同洗衫」。中港兩地學習環境大異,內地中專有早自習和晚自習課,統統都得重新適應。一去5年,2007年回港,剛好18歲,銜接不了香港大專院校,小妮子是香港唯一受過專業訓練的年輕偶劇演員,順理成章加入劇團,父女兵上陣。「冇人勸得佢聽,木偶劇演出唔穩定收入又唔多,同代人得佢仍堅持,屋企人唔幫佢,仲有邊個幫佢?呢個女由細已經好乖,好錫老竇,不過把口就好硬」,黃媽媽細細聲對記者說。
寫計劃書爭取撥款、巡迴中小學主持工作坊,有時晚上演出至深夜,早上7時又得到學校教班,太辛苦沒好面色,手腳卻沒一刻停下來。「我係好乖,應該係太乖」,28歲的黃慧真,自嘲似的苦笑。你知道爸爸的理想?「梗知,佢頭先咪同你講囉」。那有和你講嗎?「咁又冇喎」。對上有一個大3年的哥哥,對下還有一個妹妹,只有她,繼承父親志願。「屋企啲木偶,我死咗咪又係留畀佢!」女兒聽着沒好氣:「佢都冇問我想唔想要。」兩父女,儼如歡喜冤家。
「條路好難行好辛苦……」黃暉幽幽的說。偶有摩擦,卻無隔夜仇,慧真說:「其實我一直好清楚,嗰個係佢(爸爸)夢想,唔係我嘅夢想」。那你的夢想是甚麼?記者忍不住問,小妮子沉默一陣:「以前唔會諗,依家冇得諗」。異常的坦白,在旁的爸爸,聽着沒出聲。黃暉的一雙巧手,可掌控木偶悲喜,甚至他一度以為,可代女兒規劃人生,只是在現實世界裏,卻逃不過時代巨輪。
「好似食咗白粉咁 好後悔」
生於木偶之鄉福建,就像上一代的新香港人,文革、反右,70年代經歷內地連場政治運動洗禮。「我祖母係地主、爸爸係校長,成份唔好」,家庭背景,在扭曲的年代,是原罪,只有戲劇,讓他忘我:「嗰時喺內地睇嘅,都係樣板戲,有次有個木偶劇團罕有嚟演出,萬人空巷,瘋狂過依家啲人見到劉德華」。童年印象根深蒂固,73年移居香港,機緣巧合,跟隨同樣流落香港的已故偶戲大師黃奕缺學藝,夢想成真。
「邊學邊做,嗰時喺美麗華夜總會表演,遊艇、酒店,好多戶外演出」。那是香港最多大陸移民的年代、那是貧窮但充滿機會的年代,一個個經典偶戲劇目,曾幾何時,解下無數鄉愁。「好多戲,只有香港先睇到」。他說:「到90年代已走下坡,娛樂多咗,內地亦改革開放。」沒人看古老的偶戲,取而代之是樓市興旺,為了餬口,黃暉一度放下線架,轉行做地盤。原本一直這樣走下去,也嚐盡香港經濟起飛的甜頭,但他就是對木偶念念不忘。 「好似食咗白粉咁,諗番係好後悔,好似害咗個女,學嘅嘢太專。」黃暉說。倒是女兒比他更釋懷:「學得耐係有咗感情,呢門藝術,值得畀更多香港人認識,最多教吓古箏幫補吓」。創作與西方木偶劇結合的新《木偶奇遇記》,與時並進;又積極走進學校,藉有趣的互動劇場,鼓勵學生參與創作,踢走中國偶戲等於老土的偏見。由當年「半推半就」到今日主動與老父同行,一條窄路,仍然難行,但父女檔異口同聲:一家人行,至少並不孤單。
記者:呂麗嬋
以為是個父女檔的傳承故事,卻原來,是一個女兒為父親圓夢的家庭故事。有嚴父、有孝女,有默默支持的慈母。月前的西九自由約,本土藝術家獲邀獻技同樂,以黃暉掛帥的劇團,全家總動員。「隻木偶好得意,識眨眼㗎」,路過小男孩,捉着媽媽的手大叫。這樣公開演出機會,64歲的黃暉說,在香港買少見少。師承著名中國偶戲大師黃奕缺,父女檔去過西班牙、意大利、伊朗和新加坡表演;回到他夢繫的香港,這個港產木偶大師直言,反而門庭冷落。
一去5年 主修杖頭木偶古箏
「同行師兄弟中,只剩我仍在經營劇團」。一門今日被認定「不合時宜」的藝術,這個擔任過多套電影技藝顧問,連劉德華亦做過他學生的大師,堅持了40年。曾幾何時,為餬口一度轉行做地盤工,劇團散班,一次久違了的湖南行,改變了他和女兒的命運。「湖南偶劇全國知名,返去見到好多老師傅,佢哋話連你都轉行,呢門藝術遲早都冇」。剛好遇上當地藝術學院招生,自覺若不負傳承重責愧對師門,一咬牙,送最錫的女兒到湖南學藝,重組劇團破釜沉舟。
其時,女兒才不過13歲。「係好唔捨得,佢咁大個,未離開過我半步,但連自己個女都唔送佢去學,點叫其他人學?」內地父母拼盡送子女到香港上學,他卻反其道,黃暉直言,身邊人都反對,只有他一意孤行。每日一電話,牽腸掛肚,一去5年,主修杖頭木偶和古箏。「嗰時係好唔想去,但爸爸好想我去」。黃慧真是藝術學校內唯一的香港人,年紀最小,不抗拒但也談不上很喜歡,半推半就,被送到湖南藝術學校,從零開始學習掌中木偶,由手指操練基本功學起。
「最初係好唔習慣,喺內地要住宿舍,一起身一定要摺被,又要輪流清潔同洗衫」。中港兩地學習環境大異,內地中專有早自習和晚自習課,統統都得重新適應。一去5年,2007年回港,剛好18歲,銜接不了香港大專院校,小妮子是香港唯一受過專業訓練的年輕偶劇演員,順理成章加入劇團,父女兵上陣。「冇人勸得佢聽,木偶劇演出唔穩定收入又唔多,同代人得佢仍堅持,屋企人唔幫佢,仲有邊個幫佢?呢個女由細已經好乖,好錫老竇,不過把口就好硬」,黃媽媽細細聲對記者說。
寫計劃書爭取撥款、巡迴中小學主持工作坊,有時晚上演出至深夜,早上7時又得到學校教班,太辛苦沒好面色,手腳卻沒一刻停下來。「我係好乖,應該係太乖」,28歲的黃慧真,自嘲似的苦笑。你知道爸爸的理想?「梗知,佢頭先咪同你講囉」。那有和你講嗎?「咁又冇喎」。對上有一個大3年的哥哥,對下還有一個妹妹,只有她,繼承父親志願。「屋企啲木偶,我死咗咪又係留畀佢!」女兒聽着沒好氣:「佢都冇問我想唔想要。」兩父女,儼如歡喜冤家。
「條路好難行好辛苦……」黃暉幽幽的說。偶有摩擦,卻無隔夜仇,慧真說:「其實我一直好清楚,嗰個係佢(爸爸)夢想,唔係我嘅夢想」。那你的夢想是甚麼?記者忍不住問,小妮子沉默一陣:「以前唔會諗,依家冇得諗」。異常的坦白,在旁的爸爸,聽着沒出聲。黃暉的一雙巧手,可掌控木偶悲喜,甚至他一度以為,可代女兒規劃人生,只是在現實世界裏,卻逃不過時代巨輪。
「好似食咗白粉咁 好後悔」
生於木偶之鄉福建,就像上一代的新香港人,文革、反右,70年代經歷內地連場政治運動洗禮。「我祖母係地主、爸爸係校長,成份唔好」,家庭背景,在扭曲的年代,是原罪,只有戲劇,讓他忘我:「嗰時喺內地睇嘅,都係樣板戲,有次有個木偶劇團罕有嚟演出,萬人空巷,瘋狂過依家啲人見到劉德華」。童年印象根深蒂固,73年移居香港,機緣巧合,跟隨同樣流落香港的已故偶戲大師黃奕缺學藝,夢想成真。
「邊學邊做,嗰時喺美麗華夜總會表演,遊艇、酒店,好多戶外演出」。那是香港最多大陸移民的年代、那是貧窮但充滿機會的年代,一個個經典偶戲劇目,曾幾何時,解下無數鄉愁。「好多戲,只有香港先睇到」。他說:「到90年代已走下坡,娛樂多咗,內地亦改革開放。」沒人看古老的偶戲,取而代之是樓市興旺,為了餬口,黃暉一度放下線架,轉行做地盤。原本一直這樣走下去,也嚐盡香港經濟起飛的甜頭,但他就是對木偶念念不忘。 「好似食咗白粉咁,諗番係好後悔,好似害咗個女,學嘅嘢太專。」黃暉說。倒是女兒比他更釋懷:「學得耐係有咗感情,呢門藝術,值得畀更多香港人認識,最多教吓古箏幫補吓」。創作與西方木偶劇結合的新《木偶奇遇記》,與時並進;又積極走進學校,藉有趣的互動劇場,鼓勵學生參與創作,踢走中國偶戲等於老土的偏見。由當年「半推半就」到今日主動與老父同行,一條窄路,仍然難行,但父女檔異口同聲:一家人行,至少並不孤單。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