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近鄰勝遠親!中年夫婦住共宅15年 要與鄰居一起老去長青網文章

2017年10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0月07日 06:35
2017年10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蘋果日報】「共宅」(Co-housing)和「共居」(Co-living),近年成為世界各地政府解決居住問題欲探討的生活模式。其實共享經濟不只受年輕人歡迎,《蘋果》參訪加州一處共宅,甚至成為年長者甘願安居至老去的家園。


駐美記者:唐芷瑩加州柏克萊市報道

51歲的科恩(Raines Cohen)和太太貝齊(Betsy),搬入西柏克萊市(West Berkeley)的「柏克萊共宅」(Berkeley Cohousing)近15年。兩人的婚禮當年就在這處的共享花園舉行,除此之外,貝齊對這兒生活的每個人的情況,更是如數家珍:「我們近年有5個BB出世,最近是一對巴基斯坦裔年輕夫婦的。哈!他們趕不及到醫院,就在家中出世。」此外,「我們又有4人死了,在屋內(安祥)走的,我們見到最後一面,還可即時協助家人。」


和鄰里一起「共享」的,除了生離、死別的情感,「還有對地震的恐懼」,都是她愛這種居住模式的原因。


「柏克萊共宅」其實是一個由14個公寓(condo)單位和一個共用會所所組成的田園式生活圈,早在1994年已成形。貝齊透露,當時有一班人,想創造一個「一起變老」(“grow old together”)的地方。共宅整片土地的業權是共同擁有,但每人單位所負責的房貸(Mortage)則不同,單位買入價約13萬至25萬美元不等,向「大地主」買入業權的人士屬中等收入人士。他們和近年的新式共宅的市場對象一樣,為收入水平超越「可負擔房屋」申請入息限額,但又買不起市價住宅的「夾心階層」,以稍低於市價擁有居所,是柏克萊獨有而又行之成功的範例。


很多美國人崇尚個人主義和獨立,貝齊則明顯很喜歡這兒,「這種模式是介乎私隱和社區的中間吧。我想要寧靜的話就關上門;到了有人煮了飯敲一敲鐘,我又可以出去參與。」大夥兒每星期會在共用的會所屋,舉行3次飯聚,而生活圈內的一切植物和設施需要維修或翻新的話,大家也會坐下開會分擔,資金就是來自每月繳交一次的數百美元「管理費」。柯恩表示,很少會有爭吵,也毋須選甚麼「法團主席」,「大家輪流做,通常會找出一個對每個人也行得通的辦法的!」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