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健康
詳情#
【明報專訊】消委會及食安中心化驗不同食物,得出的結果存在明顯差異,由檢測不到,至最高每公斤含3000微克丙烯酰胺,原來這取決於樣本的材料及配料。以明輝牌印尼蝦片為例,由於它以木薯澱粉為主要配料,當中的天門冬酰胺及還原糖含量較少,因此製作過程沒有產生丙烯酰胺。
木薯澱粉為主 明輝蝦片無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主要是食物受熱時在表面形成,由於又薄又脆的食物,其水分含量低及表面面積與體積的比例相對大,含較多丙烯酰胺,因此,以馬鈴薯切片製成的薯片便會產生大量丙烯酰胺。食安中心建議,避免儲存馬鈴薯於6℃以下,處理時可以較低的溫度煎焗,或在炸薯時先焯水,去掉部分還原糖然後才油炸,都可降低丙烯酰胺的產生。
中心指出,在油炸芋頭前,先沾上薄粉漿作為保護屏障,亦能減低芋頭的水分流失及芋頭表面褐化,減少丙烯酰胺。至於零食麵及粟米脆片,其主要成分為小麥粉或粟米粉,其天門冬酰胺含量一般較以大米為原材料的米餅高,丙烯酰胺含量因而亦較高。
另一款首選牌麥麩片,其丙烯酰胺含量亦有每公斤460微克,則可能是由於其配料含蜂蜜,而蜂蜜中葡萄糖及果糖為還原糖,故有可能在高溫加工時產生較多丙烯酰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