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醫述醫術:登革熱長青網文章

2017年10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0月06日 19:35
2017年10月06日 19:35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30歲的陳小姐一向身體健康,因工作關係,經常往來新加坡。她早前發燒超過一星期,並且有頭痛及肌肉痛病徵,皮膚出現紅疹,眼窩後隱隱作痛。醫生懷疑她染上了「登革熱」(Dengue fever),驗血顯示「登革熱抗體」及「病毒基因」呈陽性反應,最後確診。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es)有四個相關品種,病毒由蚊子傳播,東南亞及中南美洲乃主要疫區。病者感染其中一種登革病毒之後,仍有機會再受其他品種感染,因而有機會多次患上登革熱。
蚊叮後受感染,一般四至七天內出現登革熱病徵,可持續五至七日,包括發燒、頭痛及眼窩痛,還有肌肉及關節痛。初次受感染,容易出現皮疹;其他病徵還有胃痛、作嘔、腹瀉、咳嗽、喉痛、鼻塞、淋巴腺脹大、紅眼、瘀斑及黑色大便。
兒童及青少年的登革熱病情一般較輕,但若曾經受多種不同登革病毒感染,病況或會較嚴重,包括腹痛、流血難止、嘔血及流鼻血。驗血可確診登革熟,包括IgM抗體及病毒基因測試。
治療登革熱並沒有抗病毒特效藥,主要是支援治療;病情嚴重,即需要入醫院,接受靜脈注射補充水份及輸血。高危病人有嬰兒、長者、孕婦及慢性疾病患者,還包括糖尿病及腎病。
「非類固醇抗炎藥」(non-steroidal anti inflammatory drugs)影響血小板功能,增加流血風險,登革熱患者忌服;小童應避免用「亞士匹靈」(aspirin),擔心出現「雷氏綜合症」(Reye syndrome),破壞肝及腦。
預防登革熱,最有效的方法是避免蚊叮。
梁憲孫 養和醫院副院長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