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蘋果日報】河南輝縣的郭亮村,位處太行山深處200米垂直懸崖上,曾被譽為世界上最危險村莊之一。過往村莊只靠720級台階的「天梯」攀登,幾乎與世隔絕,直至1972年起由13名村民用鋼褀、鐵鎚開始在懸崖峭壁上鑿洞開路,幾乎全人工歷時5年多開出這條全長1.25公里的隧道。《蘋果》記者帶你直擊這條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世界上最奇特18條公路之一的「掛壁公路」。
記者:蕭宇 鄭悅童 易仰民 朱家駿
郭亮村和掛壁公路現已成為著名旅遊景點,十一黃金周更是人滿為患,無論從掛壁公路的天窗外望,抑或從對面懸崖觀景台回望,滿眼都是千仞絕壁景觀,令不少遊客為之讚嘆。景區最多可接待兩萬多人。導遊劉小姐指,去年黃金周遊客蜂擁而至,當局要請外援旅遊巴及司機協助接載遊客。
開35天窗採光透氣
掛壁公路又稱郭亮洞,寬六米,高四米,但該隧道並非密封,每隔一小段就會有鑿開的洞口,這些洞口被稱為天窗,全路段共35個大小不一的天窗,起了採光和透氣作用。從遠處看,掛壁公路就如鑲嵌在懸崖峭壁的走廊,故又被稱絕壁長廊。它大部份路段僅容一架大巴經過,故只限單行線。但對遊客則可任意在隧道內走動和拍照,只是當車輛路經時,兩旁遊客都要駐足等候車輛通過。掛壁公路由山下蜿蜒盤旋到山上,坡度大約60米,洞壁有的整齊平坦,有的巉削凹凸,奇特景致吸引許多遊客拍照留念。絕壁長廊與太行山斷層同屬砂質沉積岩,硬度達到8.3級,整條隧道大部份靠人工用鋼褀、鐵鎚打造,花了4,000多個鐵鎚,報廢了12噸鋼褀。整條絕壁上的道路由郭亮村民設計打造。
在開路前,村民由郭亮村望向對面懸崖絕壁,設計隧道走勢。初時指派了13名勇士由懸崖上方,相隔10米,用繩子綁在腰間垂吊到100米下崖壁下鑿洞,而每人之間高低落差約一米。當他們各自打開一個可放炸藥的炮眼後,用土製炸藥炸開山壁,直到岩洞能容一人站立時,之後就靠人力,手持鋼褀、鐵鎚在懸崖峭壁上開天窗,鑿隧道。挖出的岩石都由35個天窗向外扔下懸崖。當懸崖隧道全面打通,但較狹窄時,當局曾動員200多名師生和村民輪流走上隧道工地,幫手開闊道路或清理石渣,直至1977年5月1日,這條在絕壁上開出的公路首日通車。
郭亮村和所在的萬仙山在2005年成為4A級風景區後,觀光客駱驛不絕。由景區入口搭車,經掛壁公路到海拔1,700米高的村,只約半小時。該村現有83戶人家,共329人,其中最古老的舊村,是以石頭建成的村落,如今還有4戶崖上人家,只隔一條車路前面就是懸崖。其他大部份村民居住的新村大都成為民宿或飯店。據傳,郭亮村名源於在西漢時期,太行山區的農民郭亮帶領村民反抗官府壓迫,最後逃至這個懸崖上的山村,後人為紀念郭亮將村名取為郭亮,目前村民大多姓申,據稱申族於元末時在南京作官,明初為避朱元璋追殺,從山西逃到太行山中,隱居於郭亮村。
記者:蕭宇 鄭悅童 易仰民 朱家駿
郭亮村和掛壁公路現已成為著名旅遊景點,十一黃金周更是人滿為患,無論從掛壁公路的天窗外望,抑或從對面懸崖觀景台回望,滿眼都是千仞絕壁景觀,令不少遊客為之讚嘆。景區最多可接待兩萬多人。導遊劉小姐指,去年黃金周遊客蜂擁而至,當局要請外援旅遊巴及司機協助接載遊客。
開35天窗採光透氣
掛壁公路又稱郭亮洞,寬六米,高四米,但該隧道並非密封,每隔一小段就會有鑿開的洞口,這些洞口被稱為天窗,全路段共35個大小不一的天窗,起了採光和透氣作用。從遠處看,掛壁公路就如鑲嵌在懸崖峭壁的走廊,故又被稱絕壁長廊。它大部份路段僅容一架大巴經過,故只限單行線。但對遊客則可任意在隧道內走動和拍照,只是當車輛路經時,兩旁遊客都要駐足等候車輛通過。掛壁公路由山下蜿蜒盤旋到山上,坡度大約60米,洞壁有的整齊平坦,有的巉削凹凸,奇特景致吸引許多遊客拍照留念。絕壁長廊與太行山斷層同屬砂質沉積岩,硬度達到8.3級,整條隧道大部份靠人工用鋼褀、鐵鎚打造,花了4,000多個鐵鎚,報廢了12噸鋼褀。整條絕壁上的道路由郭亮村民設計打造。
在開路前,村民由郭亮村望向對面懸崖絕壁,設計隧道走勢。初時指派了13名勇士由懸崖上方,相隔10米,用繩子綁在腰間垂吊到100米下崖壁下鑿洞,而每人之間高低落差約一米。當他們各自打開一個可放炸藥的炮眼後,用土製炸藥炸開山壁,直到岩洞能容一人站立時,之後就靠人力,手持鋼褀、鐵鎚在懸崖峭壁上開天窗,鑿隧道。挖出的岩石都由35個天窗向外扔下懸崖。當懸崖隧道全面打通,但較狹窄時,當局曾動員200多名師生和村民輪流走上隧道工地,幫手開闊道路或清理石渣,直至1977年5月1日,這條在絕壁上開出的公路首日通車。
郭亮村和所在的萬仙山在2005年成為4A級風景區後,觀光客駱驛不絕。由景區入口搭車,經掛壁公路到海拔1,700米高的村,只約半小時。該村現有83戶人家,共329人,其中最古老的舊村,是以石頭建成的村落,如今還有4戶崖上人家,只隔一條車路前面就是懸崖。其他大部份村民居住的新村大都成為民宿或飯店。據傳,郭亮村名源於在西漢時期,太行山區的農民郭亮帶領村民反抗官府壓迫,最後逃至這個懸崖上的山村,後人為紀念郭亮將村名取為郭亮,目前村民大多姓申,據稱申族於元末時在南京作官,明初為避朱元璋追殺,從山西逃到太行山中,隱居於郭亮村。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