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以原子級解像度看清分子結構開發冷凍電鏡 三傑奪化學獎長青網文章

2017年10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0月05日 23:35
2017年10月05日 23: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蘋果日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得主,就憑開發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lectron microscopy,簡稱冷凍電鏡)技術,為生物化學提供進入新紀元的利器,令科學家可以原子級的解像度,前所未有地看清楚生物分子的結構,為了解生命之謎以至製藥,開啟無限可能。
瑞士的杜博歇(Jacques Dubochet)、美國的弗蘭克(Joachim Frank)與英國的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將平分900萬瑞典克朗(861萬港元)獎金。瑞典皇家科學院昨表示,三人令「研究員現在可將生物分子在活動中途凍結,前所未有地看見生化過程,對於生命的化學的基本了解和發展藥物,都有決定性作用」。
要看清楚又不破壞生物分子,一向是生化顯微技術的難題。評審指出,在1980年代初期,研究員要放大看見蛋白之類生物分子,可用X光結晶顯影和核磁共振波譜顯影技術,但各有限制,前者需要讓生物分子結晶,對於平時嵌在細胞膜的蛋白,尤其困難;後者則只適用於較小的蛋白。
1975年炮製出細胞蛋白3D圖
用波長比可見光短得多的電子束顯微,本是希望所在,但電子束能量太高,會令生物樣本燒毀,而且需要在真空環境內進行,會令生物分子失去水份而令其自然結構崩塌,得影像而無所用,所以科學家一直認為電子束顯微只適用死物。
亨得森「偏向虎山行」,嘗試以減少電子束的劑量,來避免損害生物分子,影像因此變得模糊,就用數學方法彌補,他1975年以此炮製出一種細胞蛋白的3D結構圖,雖然解像度仍低,但展示這方法可行。
弗蘭克提供了提高解像度的方法,在1975至86年開發電腦軟件,將大量不同方向和形狀的蛋白顯影,整理出高解像的2D和3D影像。另一個技術關鍵,是用急凍法來保護生物分子免受電子束破壞,但當中一大問題,是當水凝結成冰,冰結晶是會令電子束散射,破壞成像,杜博歇在1980年代想出了令水急凍成玻璃狀的方法,避免干擾電子束。三人奠下的基礎,令冷凍電鏡解像度不斷提高,到2013年出現新式電子探測器,更有飛躍式進步,真正達到原子級解像度。
如「分子的Google Earth」
美國化學學會主席坎貝爾形容,冷凍電鏡就像「分子的Google Earth」,讓科學家可隨心所欲對蛋白分子拉近鏡頭,觀看其詳細細節,對了解蛋白分子和它如何跟環境互動,提供大量資訊。英國Wellcome生物醫學研究基金會總監史密斯表示,在原子級層面看清生物分子的結構,可助解答藥物是如何進入細胞等問題,這些問題在數年前根本解答不了。
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諾貝爾獎官網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