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訪台電影《超級大國民》導演:時政討論仍停留藍綠層面長青網文章

2017年10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0月05日 04:35
2017年10月05日 04: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蘋果日報】台灣擺脫「白色恐怖」、首次實現和平政黨輪替,至今不到20年。當年曾抵住壓力、拍下經典電影《超級大國民》的台灣導演萬仁,在紐約接受《蘋果》專訪;他認為台灣社會喜愛談論政治的風氣一直沒有改變,惟時政節目雖多,大多流於藍綠之爭,「年青人對歷史感到陌生,政治討論相對狹隘」。
駐紐約記者:鄭柏齡
萬仁是台灣新浪潮電影時期主要人物之一,其代表作《超級大國民》獲國家電影中心出資修復,時隔21年後再登大銀幕。修復版本電影日前在紐約大學作美國首映,萬仁亦隨團到紐約,與學生討論台灣解嚴30年後的社會變化。
萬仁接受《蘋果》專訪指,《超級大國民》去年在不同電影節、大學間重新放映,他先後獲邀出席多個座談會,與青年觀眾交流;回顧社會多年來變化,萬仁表示「問題還是一樣,政治因素一直影響人民日常生活,你看看我們有多少政論節目?」,不過,他認為目前的政治討論內容,大多集中於藍綠之爭,牽涉早期台灣歷史、如何補償受害者的內容有限,「只是對政治的其中一種解釋,如影視作品(內容)很狹隘,大多不談這個話題」。
他認為,這是台灣年青一代對早期歷史如「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感到陌生的原因之一;故《超級大國民》獲得修復,除了作品能夠重見天日外,更重要意義讓年青觀眾,重新了解、感受當年發生過的悲劇。
1950年在台北出生的萬仁,憶述1991年拍攝《超級大國民》困難重重,儘管當年台灣已解嚴,惟商人卻因為政治因素不敢投資,「挺辛苦,我甚至把房子抵押了」:幸好,電影上映後大受好評,飾演男主角的已故演員林揚,更贏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萬仁坦言,台灣市場對政治類電影的投資慾望,目前仍然以「避之則吉」態度看待。他透露,多年來希望把「二二八事件」整個過程,用電影方式、真實呈現於觀眾眼前,儘管劇本已經完成,惟每每遭電影投資者拒絕,心願至今未能實現。
對於台灣未來走向,包括如何處理關鍵的「統獨問題」,他認為時間會給出答案,「從歷史上看,時間可以解決很多問題」;萬仁續指,本土化對台灣發展很重要,他以1984年早期作品《油麻菜籽》為例,電影原本只有台語對白,但為參加由政府主導的金馬獎,被迫改成國語,「本土化是最人性、最自然的事,我們生活在這土地上,當然要為這東西(努力)」。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