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香港老牌政論雜誌《爭鳴》日前宣佈停刊,更有傳總編輯溫煇在月前於美國逝世。《前哨》總編輯劉達文向《蘋果》表示,他在4至5個月前曾向美國西東大學東亞系退休榮譽教授楊力宇打聽,當時楊指溫可能已經逝世。《開放》雜誌創辦人金鐘亦向《蘋果》指,估計溫很有可能已經不在,他透露《爭鳴》在全盛時月賺10萬,估計《爭鳴》停刊與錢無關,應與溫去世有關。
劉達文表示,他在4至5個月前曾與《爭鳴》前顧問楊力宇通電話,對方言談之間表示溫可能已經不在世。金鐘透露,他在兩個月前聽到溫去世消息,已經四處打聽,但未能證實,但他估計溫已經不在世。他解釋在《爭鳴》的最後一期中,告別文的下款是寫「《爭鳴》《動向》全體同仁」,而不是溫煇。他說:「《爭鳴》40多年,作為有影響力的媒體,溫煇一直都沒有出來說話,是十分奇怪。」
高峯期月賺10萬
有傳溫煇家人不欲雜誌虧損,故決定停刊,金鐘並不相信。他說《爭鳴》是低成本、高銷量,長期能賣幾千至一萬多本,最高峯時能月賺10萬元,相信溫40年來已經賺大錢,故不認為金錢是《爭鳴》停刊原因。他估計是溫很有機會已去世,令人手極少的雜誌社難以經營,最後才決定停刊。
劉達文及金鐘均大讚《爭鳴》是業界翹楚,劉指在八十年代,《爭鳴》出版前一日,共同社、路透社、法新社等記者都會在雜誌社樓下等待,希望先睹為快,了解中國最新國情。金鐘則指《爭鳴》打破傳統雜誌的編採方式,不做專題不做訪問,炒作靠人脈取得的小道消息,真實性未必看重,故能特別吸引內地人南下香港購買,了解國內鮮為人知一面。
本港資深影評人列孚亦是《爭鳴》的忠實讀者,由創刊開始看到現在,他向《蘋果》表示《爭鳴》在八十年代是唯一專門談及中國政治的雜誌,他當初亦是靠《爭鳴》了解中國,他慨嘆現時網上訊息豐富,容易取得中國政治的消息,令政治雜誌越來越難做。
■記者黎仕南
劉達文表示,他在4至5個月前曾與《爭鳴》前顧問楊力宇通電話,對方言談之間表示溫可能已經不在世。金鐘透露,他在兩個月前聽到溫去世消息,已經四處打聽,但未能證實,但他估計溫已經不在世。他解釋在《爭鳴》的最後一期中,告別文的下款是寫「《爭鳴》《動向》全體同仁」,而不是溫煇。他說:「《爭鳴》40多年,作為有影響力的媒體,溫煇一直都沒有出來說話,是十分奇怪。」
高峯期月賺10萬
有傳溫煇家人不欲雜誌虧損,故決定停刊,金鐘並不相信。他說《爭鳴》是低成本、高銷量,長期能賣幾千至一萬多本,最高峯時能月賺10萬元,相信溫40年來已經賺大錢,故不認為金錢是《爭鳴》停刊原因。他估計是溫很有機會已去世,令人手極少的雜誌社難以經營,最後才決定停刊。
劉達文及金鐘均大讚《爭鳴》是業界翹楚,劉指在八十年代,《爭鳴》出版前一日,共同社、路透社、法新社等記者都會在雜誌社樓下等待,希望先睹為快,了解中國最新國情。金鐘則指《爭鳴》打破傳統雜誌的編採方式,不做專題不做訪問,炒作靠人脈取得的小道消息,真實性未必看重,故能特別吸引內地人南下香港購買,了解國內鮮為人知一面。
本港資深影評人列孚亦是《爭鳴》的忠實讀者,由創刊開始看到現在,他向《蘋果》表示《爭鳴》在八十年代是唯一專門談及中國政治的雜誌,他當初亦是靠《爭鳴》了解中國,他慨嘆現時網上訊息豐富,容易取得中國政治的消息,令政治雜誌越來越難做。
■記者黎仕南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