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運動隊醫隨想︰運動醫學,越新越好?長青網文章

2017年10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0月03日 06:35
2017年10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剛過去周末,國際知名的美國匹茲堡大學骨科主管傅浩強教授,應中文大學醫學院邀請到香港進行兩場公開演講。兒時於香港成長及接受教育的傅教授,是國際知名的骨科運動醫學權威,特別與膝關節前十字韌帶(ACL)方面的研究及臨床工作,更於全球傲視同儕。最近適逢曼聯足球隊球星伊巴謙莫域專程到美國,找傅教授進行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令到傅教授更受世界各地的足球迷所認識。
傅教授第一天在中大醫學院的公開講座全場爆滿,席上分享了他過去數十年在骨科運動醫學的臨床工作及研究,例如處理超過8,000台ACL重建手術,超過1,200個公開講課,以及發表超過600多篇國際性研究論文等。當中他強調現今運動醫學從業員需有創新思維跳出傳統的框框,才能夠令醫學更進步。
然而他亦強調所有醫學上的創新治療方法,都要以「病人為本」,更需要有正統的實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支持。所有創新研究和應用絕不能被市場和工商業的利益牽着鼻子走。第二天傅教授於香港體育學院的講題是「運動醫學,越新越好?」,演講中他列出不少近年本因「創新」而成為「潮流」的治療方法,最後大多因為在缺乏有質素的研究,及沒有足夠時間驗證的基礎之下倉卒使用,最終導致病人健康受損「失敗離場」。
大家再看看近年被大肆報道的創新治療方法,如幹細胞治療、基因治療、血清血小板PRP治療等,某些方法在市場上已廣泛應用,但有多少個真的經過有質素的循證醫學驗證呢?另外,又有多少個失敗或引致併發症的例子卻沒有被人報道出來呢?市場需要可能已經影響了運動醫學從業員判斷。這些治療方法相信未來會大大改善人類健康,但在還未得到嚴謹科學驗證下,我們在應用這些治療技術時,應該以循證醫學為基礎,小心地選擇合適的個案和方法,才能發揮「創新」的良好效果。
撰文: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總監容樹恆教授
隔周二刊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