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被喻為本港醫學界「巨人」、眾人的老師的香港大學榮休教授達安輝(Professor Sir David Todd),今年8月因肺炎病逝,終年88歲。港大與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等,於明日在港大陸佑堂,為桃李滿門的達教授舉辦追思會。港大內科學系兩位重量級榮休教授楊紫芝及陳棣光均表示,對其病逝感到可惜,並讚揚達安輝終身貢獻醫學界,形容是醫學界的一代宗師。
記者:梁麗兒
楊紫芝與達安輝於同一年,即1947年入讀港大醫學院,由於達安輝從嶺南大學轉校,故比楊就讀高一級、即二年級。楊紫芝接受訪問時,一邊翻看當年舊照,一邊形容這位師兄為人有修養、斯文有禮,從不大聲說話,讀書成績好。
楊紫芝透露當年讀醫時趣事,「讀書時雖然佢高我一班,但好多時一齊上堂,麥花臣教授(時任內科學系系主任)係好嚴厲老師,問嘢好多時都唔識答,只有佢先識答,我哋要搶住坐後面,但佢就唔使」。
主力研究地中海貧血
達安輝當年以放射性同位素鑽研血科疾病成為醫學界先驅,又主力研究地中海貧血,與團隊創立相關的產前檢查。
楊紫芝指出,她常與麥花臣教授、達安輝及之後成為國際遺傳學權威的簡悅威一起吃飯,共同傾談研究、實驗工作,彼此關係密切。
桃李滿門的達安輝,對後輩亦師亦友,退休後曾居英國多年,返港後一直有不少學生探望,直至今年6月底才患病,「因骨髓抵抗力弱,容易有肺炎」。楊紫芝認為達安輝病逝,令本港醫學界損失了一個巨人。達安輝留下遺願,希望有心人向兩個獎學金捐款,包括一個屬於港大醫學院,以紀念其父母的獎學金(Paul and Margaret Todd Scholarship),另一個是中文大學關於護理的獎學金(Margaret Todd Prize in Nursing)。
陳棣光教授是達安輝的入室弟子,他說,認識恩師長達58年,由最初是師生到後來成為同事,陳於1989年接替達安輝成為港大內科學系系主任,二人私下是好友。
治好逾千淋巴瘤病人
陳形容恩師是醫學界一代宗師及超凡醫生,所有決定都以病人健康為福祉,每當有新發現如新診斷方法都會特別高興,加上臨床醫療技巧高,估計率領的團隊醫好了過千名淋巴瘤病人。
達安輝生前在醫學上不但追求突破,也堅持要與時並進,並不斷學習,陳憶述當年以麥花臣教授名義設立一個小型圖書館,即位於瑪麗醫院教授樓的麥花臣圖書館,內裏擺放了最新的醫學雜誌及書籍,讓醫生可以追上日新月異的時代,可喻為「舊時嘅Google」。至於達安輝是否有未了心願,陳指恩師生前未有提及,「佢一生做咗好多想做嘅東西,好滿足、冇乜遺憾」。
記者:梁麗兒
楊紫芝與達安輝於同一年,即1947年入讀港大醫學院,由於達安輝從嶺南大學轉校,故比楊就讀高一級、即二年級。楊紫芝接受訪問時,一邊翻看當年舊照,一邊形容這位師兄為人有修養、斯文有禮,從不大聲說話,讀書成績好。
楊紫芝透露當年讀醫時趣事,「讀書時雖然佢高我一班,但好多時一齊上堂,麥花臣教授(時任內科學系系主任)係好嚴厲老師,問嘢好多時都唔識答,只有佢先識答,我哋要搶住坐後面,但佢就唔使」。
主力研究地中海貧血
達安輝當年以放射性同位素鑽研血科疾病成為醫學界先驅,又主力研究地中海貧血,與團隊創立相關的產前檢查。
楊紫芝指出,她常與麥花臣教授、達安輝及之後成為國際遺傳學權威的簡悅威一起吃飯,共同傾談研究、實驗工作,彼此關係密切。
桃李滿門的達安輝,對後輩亦師亦友,退休後曾居英國多年,返港後一直有不少學生探望,直至今年6月底才患病,「因骨髓抵抗力弱,容易有肺炎」。楊紫芝認為達安輝病逝,令本港醫學界損失了一個巨人。達安輝留下遺願,希望有心人向兩個獎學金捐款,包括一個屬於港大醫學院,以紀念其父母的獎學金(Paul and Margaret Todd Scholarship),另一個是中文大學關於護理的獎學金(Margaret Todd Prize in Nursing)。
陳棣光教授是達安輝的入室弟子,他說,認識恩師長達58年,由最初是師生到後來成為同事,陳於1989年接替達安輝成為港大內科學系系主任,二人私下是好友。
治好逾千淋巴瘤病人
陳形容恩師是醫學界一代宗師及超凡醫生,所有決定都以病人健康為福祉,每當有新發現如新診斷方法都會特別高興,加上臨床醫療技巧高,估計率領的團隊醫好了過千名淋巴瘤病人。
達安輝生前在醫學上不但追求突破,也堅持要與時並進,並不斷學習,陳憶述當年以麥花臣教授名義設立一個小型圖書館,即位於瑪麗醫院教授樓的麥花臣圖書館,內裏擺放了最新的醫學雜誌及書籍,讓醫生可以追上日新月異的時代,可喻為「舊時嘅Google」。至於達安輝是否有未了心願,陳指恩師生前未有提及,「佢一生做咗好多想做嘅東西,好滿足、冇乜遺憾」。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