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創內科學院 令英聯邦資歷過渡九七長青網文章

2017年10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0月01日 06:35
2017年10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達安輝教授對醫學界的貢獻,不得不提其創立的香港內科醫學院以及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簡稱醫專)。香港未有專科訓練前,本港醫生要到外國深造考取專科資格,達安輝於1985年發起成立內科醫學院,是要確保這些香港醫生,於英聯邦國家考取的專科資格,能順利過渡九七回歸。其後成立的醫專,確立了本土專科醫生訓練制度,提升香港醫療水平。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余宇康與達安輝識於微時,八十年代更一同創立香港內科醫學院。當時《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不久,達安輝擔心九七後,英聯邦國家的專科資歷不獲承認,故建議成立內科醫學院。到1986年12月正式成立,定期開理事會,定出頒授首屆院士標準。


達安輝繼承老師麥花臣教授理念,早已想到要朝醫學專科發展。至1991年達安輝獲委任為過渡期院務委員會主席,1993年正式成為醫專創院主席,為香港醫學專科定出訓練及考試制度。余宇康指專科訓練為「3+3」,即3年基礎訓練加3年深造訓練,但達安輝稱「做專科唔可以唔理內科」,故最後組成為「3+3+1」,一年為內科基本訓練。


辦醫專培訓人才

達安輝做了4年醫專主席,除成立了14個分科學院,更參與籌建醫學專科學院大樓,其後退休到英國劍橋生活。余宇康指達安輝對醫專完全放手,但內科醫學院這個Baby,過去30年仍很關心。


余宇康形容兩人好老友,相識於1952年,「佢畢業嗰年我year1,大家都係馬禮遜堂,佢嗰時做醫生好忙,得閒會返嚟帶我哋去睇戲食飯,佢教我聽古典音樂,尤其係歌劇,佢對Wagner(華格納)好有研究,佢啲Opera好難聽得明」。余最懷念的時光是1966年他從英國考獲PhD回港,返瑪麗醫院做醫生,那時每三日要on call一晚,「我住九龍塘唔掂啦,David(達安輝)叫我去佢宿舍度瞓,真係好close」,那一年多時間,二人密集相處,談醫學、談做醫生、繼續談音樂。


為達安輝大後輩的現任醫專主席劉澤星教授指,達教授創立的為一個機制,把專科醫生培訓規劃化,令病人得到的照料及醫治為最高水準,任醫專主席以來不時會找達教授問意見,近年醫專大事達教授亦全部有參與,每年畢業禮差不多必到,退休逾20年,與年輕一輩醫生接觸較少,故會抽空與年輕院士聚餐。


■記者嚴敏慧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