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流亡詩人北島紐約演講慨嘆回鄉「如家裏陌生人」長青網文章

2017年09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9月30日 04:35
2017年09月30日 04: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蘋果日報】「你沒有如期歸來,而這正是離別的意義」﹐作品曾觸動無數讀者、流亡海外20多年的中國詩人北島,日前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演講;他憶述當年獲准回國探父,驚覺故鄉北京巨變,「如家裏的陌生人,連方向也不清楚」。北島把失落感轉化為文字,寫成散文集《城門開》,「用文字構建另一個城市,是作家唯一可做的事」。
駐紐約記者:鄭柏齡
去年從中大教職退休後,北島甚少出席公開活動。他的散文集《城門開》英文版《City Gate, Open Up》今年在美國出版,北島應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邀請出席座談會;活動吸引百多名學生參加,大部份為中國留學生,一睹這位曾不容於中國政府的詩人風采。
1949年出生於北平(現北京)的北島,「89學運」後流亡瑞典、德國、丹麥等地,2001年他特准回京探望病危老父,是《城門開》創作靈感來源,「2001年第一次回到北京,找不到家,(北京)變化不能想像,對我很大的震動」,北島形容,「我變成家裏的陌生人,方向搞不清楚,連地標都沒有了,完全是不認識的地方」。
對於老家的陌生感,引起不少中國留學生共鳴,有學生請教北島如何疏導情緒,北島回答說「我可以用文字建另一座城」;他續說,現代化是中國社會基本矛盾來源,作家特別難受,「所有的故鄉、城市變成一樣,城中是一間五星級飯店,旁邊有一座政府大樓」。
僅僅在探望父親後一日,北島再次被要求離開中國,在柏林完成散文集最後一個章節《父親》的他表示,其父子關係與中國社會有直接聯繫,「寫的時候非常痛苦,在跨越很重要難關,但我一定要把文章寫起」。
不僅是父子關係,北島童年亦深受中國文化大革命影響,《城門開》不少章節講述其「文革」經歷。北島回憶道,兒時家中有兩個書櫃,「一個放滿『經典』書本,像馬克思、列寧、毛澤東著作」,另一個書櫃放閣樓,擺滿民國時期畫報、甚至色情書本,北島笑說「書本我都看完,但『文革』破四舊,書本被一把火燒掉,心理很複雜」。
直至2011年,北島獲邀回國參加活動,結束20多年流亡生活。現時已不多談政治的他,今年「六四」當日重新手抄著作《回答》,詩中名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民運期間深受天安門廣場學生傳誦。對於過去,北島讀出瑞典已故作家特朗斯特羅默(Tomas Tranströmer)詩句來總結,「是幼年,那最初的階段,我們生活最主要的特徵已被決定。」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