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言中醫:淺談小兒推拿長青網文章

2017年09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9月28日 06:35
2017年09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港人普遍對中醫兒科感到陌生,存在各樣的疑惑,部份小孩亦對中藥抗拒,令不少父母把中醫兒科置之腦後。其實除了內服中藥外,在治療方面,小兒推拿亦屬中醫特色之一。
小兒推拿歷史悠久,於明朝時開始有小兒推拿專註問世,一直流傳至今,由於操作起來較方便及安全,為兒科醫師所重視。中醫認為,小兒具有「稚陰稚陽」及「純陽之體」兩個主要生理特點,意即小兒的臟腑功能較不成熟,氣血津液亦相對不足,但其生長發育的速度比成人快。在病理方面,則有「發病容易,傳變迅速」及「臟氣清靈,易趨康服」的特點,小兒寒熱虛實的變化較成人複雜,但由於病因較成人單純,故若治療得當,病情亦較成人易恢復。
雖然小兒生理病理特點與成人迥然不同,但在治療方面,則與傳統中醫思維模式無異。小兒推拿的治療手法亦是透過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理論來辨證施治,通過手法刺激小兒獨有的穴位,調理臟腑,疏通氣血,從而達到治病、強身目的。
在操作上,小兒百脈滙於兩掌,穴位多分佈於肘、膝關節以下,且以手掌及手指末端居多,穴位多呈點狀,線狀和面狀。推拿手法要求着重輕柔,穩定,在辨證基礎上強調手法的補瀉,如快慢補瀉,方向補瀉等,再配合患兒情況採用合適的操作次數,時間和刺激強度。
小兒推拿的適應症甚為廣泛,小至咳嗽,大至腹瀉、發熱等都具有一定療效。有些推拿手法如摩腹,捏脊較為人熟悉,有些家長亦會自行為小孩操作以作保健,但必須了解清楚每個手法背後的原理,切忌濫用而造成反效果,若有疑問應向註冊中醫師查詢。
隔周四刊出
撰文: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教研中心黃藹筠醫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