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兩周不退 重症警號持續發燒 OL確診淋巴癌長青網文章

2017年09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9月27日 19:35
2017年09月27日 19:35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不少人都試過持續發燒,退燒後無故翻發。醫生指持續發燒後果可以很嚴重,隨時是肺炎或尿道炎等嚴重細菌感染,甚至是患癌先兆;提醒如發燒反覆兩周以上未退,又或是退燒藥效力過後體溫又上升,不論是高燒或低燒也應及早求醫,尋找病因。
記者:于健民
血癌基金會副主席兼血液科專科醫生梁憲孫表示,發燒是免疫系統對抗病菌的自然反應,藉着提升體溫以抑制病菌增生。大部份情況下,發燒代表患上傷風或感冒,病情相對輕微;但也有機會是肺炎、尿道炎等細菌感染的病徵,臨床上更有20%至30%的發燒個案,最終確診為腎癌、乳腺癌、淋巴癌等癌症。
難單憑體溫高低判病情
梁續稱,不少港人因生活作息紊亂、食無定時等,不時有發燒、感冒、喉嚨痛、胃酸倒流等不適,有時會忽視了這些病徵帶來的健康警號。梁指當中以發燒最易惹誤解,例如持續發高燒(體溫高於38.3℃)代表病情嚴重,若只是低燒(體溫37.5至38.3℃)則毋須太擔心。不過,不論是高燒或低燒都反映身體受感染或炎症威脅,不應單憑體溫判斷病情輕重。
不少人誤以為若只是低燒,服用退燒藥必會康復;惟梁指臨床上不少早期癌症患者,確診前一個月或以上時間都有持續低燒,以及伴隨冒汗、四肢痠軟無力、乾咳等症狀,易被忽略。他提醒發燒一般應在兩周內痊癒,否則須加倍留神及盡早求醫。
任職採購的鍾小姐經常每日在公司埋頭苦幹10數小時,很多時深夜才吃晚飯,久而久之健康變差,發燒、感冒可謂家常便飯。她稱一早視發燒為等閒事,每次都只服食退燒藥或早點回家睡覺,翌日精神好轉便再上班。不過到2013年8月,她又發燒,惟低燒維持個多月未退,並有皮膚泛紅、發熱、乾咳、肋骨疼痛、胃部不適、晚上冒冷汗等病徵。
鍾憶述其後因疼痛難耐,到急症室求診及詳細檢查,方發現肋骨、鎖骨、左肺均有腫瘤,最大一個直徑達13厘米,壓着通往心臟的大靜脈,確診為早期淋巴癌,治療後已經康復。她指從無想過低燒是患癌警號,「返工都不時捱到有燒、頭暈身㷫,都係過幾日就會好,諗唔到會搞到周身骨痛,仲有cancer」,康復後驚覺健康寶貴,會更留意身體發出的訊號。
從事金融業的張小姐,3年前持續低燒逾月,並不時有乾咳、冒汗等病徵,但無感到身體有腫脹;3個月後咳嗽未癒,無意間發現右邊鎖骨的淋巴位置凸起,才向醫生求診,最後確診淋巴癌,需接受化療、標靶藥及電療等治療,現時已大致康復。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