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滙豐中銀總行互鬥高度長青網文章

2017年09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9月25日 06:35
2017年09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蘋果日報】中銀香港(2388)與滙豐,在按揭市場及其他業務鬥「一哥」排名,眾所皆知,但原來遠至上世紀中,中國銀行(3988)香港分行(港中行)籌建新大樓時,兩行已經開始「鬥高」,而恰巧兩代建築物,以高度計算最終都是中銀完勝。


位於德輔道中2A號,坊間普遍稱為舊中銀大廈的建築(現為中銀私人銀行總部),原址是舊大會堂的一部份,1947年港中行經理鄭鐵如在官地拍賣中,以刷新當時賣地紀錄的374.5萬元投得。


據老一輩銀行家說,傳聞當時一街之隔的滙豐(皇后大道中1號),曾提出港中行新廈高度,不得超過滙豐總行的要求,雙方據理力爭,最後勞動港督居中調停,港中行獲准「可略為起高幾呎」作結。樓高17層的舊中銀大廈於1951年落成,較毗鄰樓高13層、1935年落成的「山」字型滙豐第3代建築,僅高出6.5米,前者亦取代滙豐總行成為當時全港最高建築。


中銀在港另一里程碑,是1990年建成新中銀大廈這個地標。1984年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達成共識,中行港澳管理處(1982年底成立統管13行)宣佈興建新中銀大廈,以示對本港前途信心。


資深中銀人憶述,中銀能以低價買入美利樓地皮,並邀得著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出山設計,與港中行老臣子陳紘關係重大。


1966年被派任港中行高級副總經理的陳紘,系出名門,祖父陳寶琛是清末皇帝溥儀師傅,他本人曾留學日本及英國劍僑,學識淵博,精通外語。


80年代,中行業務發展迅速,需另覓新址建廈,陳紘與當時財政司夏鼎基,因常在馬會游「早水」相熟,閑談間陳透露中銀建新廈計劃,查問政府在中區有否適用地皮,最終獲知有花園道口英軍軍營舊址(美利樓)。


財爺初時建議港中行若有心儀地皮可公開拍賣,但陳紘指該行隸屬國家機關,若拍賣遇對手提價很難即時追價競爭,冀當局以私人條例批地。適值當時香港發生中小銀行倒閉清盤危機,本港前途雖敲定惟人心虛怯,最終政府罕有以批地形式出售,中銀僅斥資10億元,以遠低於市值水平奪得靚地,亦有分析謂,是港英政府低價批地向中國示好的姿態。


1985年滙豐由Norman Foster擔任建築設計的第四代大樓落成,樓高52層的滙豐總行,成為當時全港最高建築。不過5年後,當樓高72層的新中銀大廈落成時,滙豐紀錄又再被打破,今次新中銀的高度更等同滙豐樓高的1倍。


記者:劉美儀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