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也說亮話:劏房記之肉在砧板上長青網文章

2017年09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9月25日 06:35
2017年09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蘋果日報】「係唔係要一隻白切雞?」
「斬唔斬?」
筆者爽快回應:「斬!」
老闆一刀切去雞頭,接着快刀清除內臟、肥膏,沒兩下白切雞就準備好了。在旁一起來市場買菜的阿芬一邊看着老闆手起刀落,一邊忍不住嘀咕:「這雞頸這麼長就剁掉了?哎呦,那可不是肥膏,沾着肉哪!」
筆者周末和兒子一起拜訪葵涌聖公會麥理浩夫人社區中心,中心正在運作為期三年「賽馬會陽光計劃」,為居住附近的劏房街坊提供服務。據總幹事沃女士的介紹,區內有約2,400家劏房戶、7,000餘人,除了單親家庭外,也有不少新移民和少數族裔,當中有靠領取綜援,也有在建築、餐飲、零售等行業維生。
生活拮据、捉襟見肘是大家的共同困難,面對業主加租再加租更是雪上加霜,劏房街坊出於實際需要,也同時怯於法律知識、環境陌生而無可奈何。「肉在砧板上」是沃女士用得最多的一句形容,3,500元租個80呎的單位,葵涌平均呎租43.75元已經是皇恩大赦,當然這還包括爬8層樓梯,大廈沒有看更,多民族混居等條件。
阿芬的情況則更是困難,單親媽媽帶着3個孩子,之前住的80呎劏房維修被迫遷出,由於2個孩子已經過了18歲,小劏房業主不願意租給他們,最後只能找到120呎月租金7,000的大劏房,這58.33的呎租絕對比得起半山,卻是老鼠橫行,這兩個月又屋漏兼逢連夜雨。
「張生,你說那雞頸是不是切多了?」阿芬靦腆的問我。老闆聽到,二話不說,把脖子切好,一併放進飯盒。
回到社區中心,有幾位街坊也來了,大家一起洗菜,準備晚餐,非常熱鬧,兩位10歲左右的小朋友和筆者的兒子也參與幫忙。「陽光鄰里互助中心」的廚房不是很大,卻容得下左鄰右舍的互相關懷;中心社工人數不多,卻看得出將心比心的人文精神。
是晚兒子做的叉燒番茄炒雞蛋被評為第一,最早被吃完;筆者的菜遠炒牛肉,筆者自己認為牛肉炒得嫩,大家真誠認為菜心有點苦,最後所有菜都被吃完只剩這一盤,剛好一位街坊的女兒沒空前來,她帶回家宵夜,不費我一番苦心。
連買菜帶中心收取每次8元廚房費,15人用了303元吃飽了,茶餘飯後,這個社區平台帶給劏房街坊的更是相聚聊天,互相平撫傷口的暖暖溫情。
張亮
cheungleong2003@gmail.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