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高偉雄裁判官:
二零一六年一月二十六日,在沙宣道圍堵校委會的行動之後,我打開手機,看見一位前港大學生會幹事的短訊:
「剛才在電視上見到你的行動,你這樣把門一拉,就拉倒了你與大學的對話橋樑。」
當時我站在沙宣道,聽著寒風呼嘯,頓覺惆悵──我的行為真的能夠推動大學的進步嗎?被捕至今,相關的法律程序歷時超過一年,於我個人固然感到深度的困擾和苦惱,亦體會到行動對大學絕非好事。
港大是我心之所向,思之所想,皆因大學將我帶進了人生的另一個高度。我出身草根,家住公屋,父母離異,看世界的目光就像一個侏儒看一個巨人,只看到巨人的膝蓋而非全像。自從考進大學,老師和朋友,將一個新的世界帶到我面前,令我受益終生,開闊了我的眼界。身為港大人,我亦體會到厚重的歷史感。走在大學校園裡,想到過去的前輩與我一樣,曾啟蒙於此,盼學成之後貢獻社會。這種傳承的使命感,令我對於這所百年大學,自覺多了一份責任。
因此,香港大學的未來與發展,都是我過去至今一直關切的。是故對於自己本來希望守護港大,但卻出乎意料地損害了大學,我實在感到後悔和遺憾,亦對當日的混亂感到歉疚。當日我無意對任何人和物造成傷害,只是想爭取我們的目標,詎料當日的場面非我力所能控制,更非我所願,我謹此向校務委員會成員說一聲:對不起。
經過一年多的沉潛反省,我漸漸體會到真誠的對話,才是解決問題的起點。我想起林夕先生在《明我以德》一曲中有這麼一句:「用智慧擁抱自由和責任」。大家對大學裡、社會中的不公,可能深感憤慨和不滿,急於求變,我亦曾經有同樣的想法。只是經歷重重波折後,我明白到熱情投入的同時,也應該理解社會大眾對於大學生有所要求──能夠尊重別人,有節有理,並且有禮地表達我們的訴求,才能以道理贏得支持。
我們或許對現況感到挫敗,繼而產生一定程度的無力感,同時亦有種「我們要做點事情」的想法。只是,在躁動和焦慮下,我們往往會訴諸更進取更激進的行動,以期達到果效。我的案件教訓大家,過份進取甚至是激進的行為,不但對自己構成危險,更有可能違反法律,而最重要的是無助即時解決當前的問題。如何有智慧地追求理想,行穩致遠,並以冷靜和可行之途,長遠追求大學以及社會的變革──這就是社會給我們的考驗,也就是時代交給我們的任務。
這年來,同輩同學以至政見不同的朋友,都給我鼓勵和支持,讓我有了多角度的反思。他們都在為我打氣,與我仔細分析。在判決前,我深切感謝各方親友、師長以及社會人士的協助。今後的日子裡面,盼我能以微薄的力量,重新搭建一道橋樑。
馮敬恩謹呈
二零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二零一六年一月二十六日,在沙宣道圍堵校委會的行動之後,我打開手機,看見一位前港大學生會幹事的短訊:
「剛才在電視上見到你的行動,你這樣把門一拉,就拉倒了你與大學的對話橋樑。」
當時我站在沙宣道,聽著寒風呼嘯,頓覺惆悵──我的行為真的能夠推動大學的進步嗎?被捕至今,相關的法律程序歷時超過一年,於我個人固然感到深度的困擾和苦惱,亦體會到行動對大學絕非好事。
港大是我心之所向,思之所想,皆因大學將我帶進了人生的另一個高度。我出身草根,家住公屋,父母離異,看世界的目光就像一個侏儒看一個巨人,只看到巨人的膝蓋而非全像。自從考進大學,老師和朋友,將一個新的世界帶到我面前,令我受益終生,開闊了我的眼界。身為港大人,我亦體會到厚重的歷史感。走在大學校園裡,想到過去的前輩與我一樣,曾啟蒙於此,盼學成之後貢獻社會。這種傳承的使命感,令我對於這所百年大學,自覺多了一份責任。
因此,香港大學的未來與發展,都是我過去至今一直關切的。是故對於自己本來希望守護港大,但卻出乎意料地損害了大學,我實在感到後悔和遺憾,亦對當日的混亂感到歉疚。當日我無意對任何人和物造成傷害,只是想爭取我們的目標,詎料當日的場面非我力所能控制,更非我所願,我謹此向校務委員會成員說一聲:對不起。
經過一年多的沉潛反省,我漸漸體會到真誠的對話,才是解決問題的起點。我想起林夕先生在《明我以德》一曲中有這麼一句:「用智慧擁抱自由和責任」。大家對大學裡、社會中的不公,可能深感憤慨和不滿,急於求變,我亦曾經有同樣的想法。只是經歷重重波折後,我明白到熱情投入的同時,也應該理解社會大眾對於大學生有所要求──能夠尊重別人,有節有理,並且有禮地表達我們的訴求,才能以道理贏得支持。
我們或許對現況感到挫敗,繼而產生一定程度的無力感,同時亦有種「我們要做點事情」的想法。只是,在躁動和焦慮下,我們往往會訴諸更進取更激進的行動,以期達到果效。我的案件教訓大家,過份進取甚至是激進的行為,不但對自己構成危險,更有可能違反法律,而最重要的是無助即時解決當前的問題。如何有智慧地追求理想,行穩致遠,並以冷靜和可行之途,長遠追求大學以及社會的變革──這就是社會給我們的考驗,也就是時代交給我們的任務。
這年來,同輩同學以至政見不同的朋友,都給我鼓勵和支持,讓我有了多角度的反思。他們都在為我打氣,與我仔細分析。在判決前,我深切感謝各方親友、師長以及社會人士的協助。今後的日子裡面,盼我能以微薄的力量,重新搭建一道橋樑。
馮敬恩謹呈
二零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