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住70呎劏房 救生員不敢追求愛情長青網文章

2017年09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9月20日 21:35
2017年09月20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政府年年撥款要學生做好生涯規劃,但一眾年輕人又有否想像過,自己十年後的家將會是一個不足百呎的狹小空間?香港住屋問題多年未解決,樓價持續飆升,數千元租金只能換來不足百呎空間。住在70呎劏房的29歲青年阿希(化名),入息超過申請單人公屋上限,坦言因為居住環境已多年不敢追求愛情。他說自己是生存不是生活,現已習慣居於斗室,是年輕人適應力強?還是社會荒謬已成正常?
阿希今年3月由九龍搬至北角一個劏房連廁所單位。一個人住,習慣寂寞就好,小小空間內也無事可做,「煮飯食飯、玩下電話睇下書,瞓醒又起身返工。」每年只有6個月可任職月薪約2萬的救生員,積穀防饑,泳季時每月只休息三天,其餘月份「炒散」維生,曾任職侍應、保安、機場工人。百多呎的舊居數年間租金由2,800加至3,000多元;現時單位租金4,400元,每月水電費約百多元,「冷氣開3個鐘就會熄,呢度咁細,之後開風扇都夠」。
2015年統計處首度發表詳盡的劏房研究報告,全港有8.64萬個劏房,共約19.55萬人居住,當中四成人介乎25至44歲。政府昨日聯同社聯公佈「社會房屋共享計劃」詳情,不過像阿希一類收入超出單身公屋申請上限的年輕人,未必受惠於計劃。
2012年開始搬出劏房獨居,為了省錢由不諳廚藝到三餐自煮,小型雪櫃除了冷藏飯盒,也會有冰涼啤酒善待自己,「會放鬆下,(又不是)練仙咩。」下班後到尚未打烊的雜貨店買菜煲湯,或加午餐肉蒸飯,偶爾吃茶記「放肆」,「朋友都諒解,約埋食飯會預200蚊樓下。」
為免老鼠爬入而要緊閉窗戶,因面向窄巷亦透不進陽光,空氣只靠門縫和廁所抽氣扇流通。家中飯桌較他膝蓋高一點,彎腰切菜、開電子爐,要按着步驟才能吃到一頓飯,「始終呢度多蚊蟲,廚具用之前都會抹下佢,砧板用完要收起先有位放飯碗」。平日打開門煮飯,「試過水蒸氣唔散搞到啲衫發霉」,同層逾5戶鄰居,不想騷擾別人,「隔離屋煮濃味啲都會聞到,我自己只會蒸同煲嘢。」不會太單調嗎?「都習慣喇。」
坐在床上拿着iphone打機,既然犧牲了居住條件,他也不想過份限制其他享受,「我會去下旅行,儲夠錢會請埋屋企人去玩」。愛好和一般年輕人無異,他喜歡行山等戶外活動,不過自言財務管理「係幾差」,縱然日常生活支出不多,收入總是不知不覺間花得一點不剩。
他形容現時「係生存唔係生活,係唔理想,但又未至於去到非人生活,正正因為咁要好努力搵錢去改善你而家嘅環境」。他坦言,居住環境令他不太有自信心,亦對愛情卻步,「唔好累人喇……暫時咁嘅情況,住一個咁嘅單位,都唔好意思去說(游說)個女仔,大家搵嚟捱咩?」
面對未來,阿希希望抽到居屋能換到大一點的單位,「但如果一路都做唔到,我都諗唔到有咩方法改善生活環境」。
■記者黃翠儀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