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食得安心︰烈酒含EC 多飲或致癌長青網文章

2017年09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9月20日 06:35
2017年09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每逢佳節,喜慶宴會,不少人會舉杯暢飲,但酒精存有不同含量之氨基甲酸乙脂(Ethyl Carbamate),簡稱EC,有機會致癌。要減低酒內產生的EC,可將酒保存在20℃以下。雖然如此,烈酒還是少飲為妙。
國際癌研究機構把EC重新分類為第2A組別,即可能令人類患癌的物質,而烈酒常存有不同含量的EC。因此,酒精不單令愛好杯中物人士之肝臟受損而致肝硬化,甚會引致肝癌病變。
EC是發酵食品(如醬料)和酒精飲品在發酵釀造過程中,或在成品貯存過程中自然產生的化合物。EC形成的分量在於釀製原料含氫化氰(Hydrocyanic Acid),來源於核果,如梅、櫻桃、杏等,若發酵過程溫度高,EC份量也會提升。
不同酒精飲品的EC含量不一,例如烈酒(特別是由櫻桃、杏和梅等核果製造的烈酒)的EC含量一般較高,而啤酒的則偏低。過往研究報告中的水果拔蘭地EC含量平均值達啤酒的600倍以上。
一般而言,由梅、杏、櫻桃等水果發酵之烈酒相對含較高EC分量,而日常飲用的啤酒則偏低。為減低成品酒內EC產生的含量,可將酒精飲品貯存在較暗和較低溫的環境,如20℃或以下,切勿超過38℃。為保持葡萄酒的最佳品嚐口感,一般酒窖的溫度都保持在20℃以下,以減低酒內產生EC的風險。
為保障身體健康,大家還是盡量避免長期飲用水果釀造之烈酒。緊記少飲可以怡情,多飲存風險。
撰文: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應用科學學科
隔周三刊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