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風後密集式綜合訓練 植物人康復可舉重長青網文章

2017年09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9月11日 18:35
2017年09月11日 18:35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嚴重中風病人往往面對終身四肢癱瘓、失語等厄運。有神經外科醫生指出,隨着手術及復康治療科技的進步,近年部份四肢癱瘓的病人,可透過密集式綜合復康訓練,改善活動及說話能力。有前工程師因為腦瘤而全癱,接受復康訓練後毋須在輪椅上度過餘生;一名曾是植物人的前懲教署職員,在長時間的復康訓練後,不單恢復四肢活動能力,更可重拾當年「舉鐵」操弗身體的樂趣。
記者:于健民
瑪麗醫院神經外科顧問醫生浦勤孫表示,以往因嚴重腦出血或腦部創傷、血管栓塞而嚴重中風的病人,終身癱瘓的機會甚高。她指以往這類病人大多會在安老院或殘疾院舍度過餘生,「人生等同冇晒希望、冇晒將來」。
她指隨着復康治療進步、透過治療刺激肌肉復原的能力提升,即使四肢癱瘓或失去言語能力的病人,也有康復希望。以接收病情較複雜病人的麥理浩復康院為例,有一套密集式綜合復康訓練,涵蓋神經外科、職業治療、言語治療、物理治療等多種範疇,平均每日訓練約5小時,約8至13周後受中風影響的器官能恢復一定程度的活動能力。
該院每年為約200名病人提供相關治療,受過刀手伏擊的《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也曾是其中一位。56歲的港人盧雲龍(龍哥),4年前在澳門確診腦幹海綿狀血管瘤,轉送本港瑪麗醫院接受腦外科手術後仍然四肢癱瘓、大小便失禁,起居需要特別護理。他稱醫生本預料他要終身坐輪椅,但經轉介接受該套復康訓練後數個月,四肢都恢復一定的活動能力,現今已能靠枴杖步行,雙手活動也有如常人。
浦勤孫又透露,懲教署前職員梓傑中風後一度成為植物人,但在蘇醒後接受該套復康訓練,一段時間後四肢恢復活動能力。現已經出院,雖然步行時仍有不便,但已能書善寫,更能在閒時「舉鐵」過健身癮。
需先做康復潛力評估
浦勤孫稱,該院接收轉介前,會先為病人進行「生活功能獨立程度評估」(FIM),了解病人的自理能力、認知判斷能力等,衡量病人是否有康復潛力。她指該評估會在合共18個範疇作1至7分評分,滿分為126分,即生活上與常人無異。一般接收的病人,初始評分低於70分,到出院時FIM得分能大幅上升至接近100分或更高,活動能力相當接近正常人。但她指,病情甚差、需要臨床密切護理或接駁呼吸機的病人,在現時的醫學技術下,難以透過復康治療恢復身體機能。此外,若病人有精神病史,亦未必適合接受該復康訓練。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