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蘋果日報】根據教育局和人口普查的數據,需要特殊教育的學生(SEN)從2011/12到2015/16學年,5年間增加1萬多名,增幅約30%,現在有47,240位SEN學生在各種學校就讀,佔總體學生7.6%。
接近5萬學童當中約16%,即7,500多人就讀60所特殊教育學校,如服務視障的「心光盲人學校」、聽障的「真鐸學校」、智障的「賽馬會匡智學校」、肢體傷殘的「香港耀能協會賽馬會田綺玲學校」、群育学校「明愛培立學校」、醫院學校「香港紅十字會醫院學校」。這些學校師生比例平均1對5,也有各種駐校專業醫療人員幫助,對情況較嚴重的學童而言提供較為個人的照顧,可是課程和環境則未能融合主流社會。
其餘84%、約4萬學童在專家推薦和家長選擇下就讀普通主流學校,在香港教育政策「雙軌制」的設計下與普通學生相處、體驗融合教育。這個教育理念無可厚非,可是在執行當中遇到種種挑戰。根據平等機會委員會2010-11年訪問230所學校後發出報告,25%的學校接收了90%的SEN學生。
如果這個數據今天還是一樣,也適用於全香港約1,000所學校的話,意味着這些「高濃度」學校每校照顧平均150位特殊需要迴異的SEN學生,教職員容易疲於奔命。而「低濃度」學校每校只有平均5位SEN學生也不一定對學生是件好事,資源傾斜,「全校參與」都變得困難。新政府在教育上一開始就大力增加資源,為每所學校徵聘特殊教育協調員(SENCO),這裏資源搭配的效率是否有提升的空間?
同一個平機會的報告指出,老師普遍缺乏推行融合教育的專業培訓。2016年3月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訪問380位老師,再次提到缺乏時間照顧SEN學生(資源不足、師生比例不夠低)、缺乏專業支援、學生特殊需要差別大、教材不足、個人融合教育培訓不足、普通學生和融合生相處等巨大挑戰。
張亮
cheungleong2003@gmail.com
接近5萬學童當中約16%,即7,500多人就讀60所特殊教育學校,如服務視障的「心光盲人學校」、聽障的「真鐸學校」、智障的「賽馬會匡智學校」、肢體傷殘的「香港耀能協會賽馬會田綺玲學校」、群育学校「明愛培立學校」、醫院學校「香港紅十字會醫院學校」。這些學校師生比例平均1對5,也有各種駐校專業醫療人員幫助,對情況較嚴重的學童而言提供較為個人的照顧,可是課程和環境則未能融合主流社會。
其餘84%、約4萬學童在專家推薦和家長選擇下就讀普通主流學校,在香港教育政策「雙軌制」的設計下與普通學生相處、體驗融合教育。這個教育理念無可厚非,可是在執行當中遇到種種挑戰。根據平等機會委員會2010-11年訪問230所學校後發出報告,25%的學校接收了90%的SEN學生。
如果這個數據今天還是一樣,也適用於全香港約1,000所學校的話,意味着這些「高濃度」學校每校照顧平均150位特殊需要迴異的SEN學生,教職員容易疲於奔命。而「低濃度」學校每校只有平均5位SEN學生也不一定對學生是件好事,資源傾斜,「全校參與」都變得困難。新政府在教育上一開始就大力增加資源,為每所學校徵聘特殊教育協調員(SENCO),這裏資源搭配的效率是否有提升的空間?
同一個平機會的報告指出,老師普遍缺乏推行融合教育的專業培訓。2016年3月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訪問380位老師,再次提到缺乏時間照顧SEN學生(資源不足、師生比例不夠低)、缺乏專業支援、學生特殊需要差別大、教材不足、個人融合教育培訓不足、普通學生和融合生相處等巨大挑戰。
張亮
cheungleong2003@gmail.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