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海闊天空:四大發明長青網文章

2017年09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9月08日 06:35
2017年09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在中世紀的歐洲,外科醫生被視作「手作仔」,備受輕視白眼,不得使用「醫生」(Doctor)的頭銜。外科醫生的專業組織是理髮師工會(Barber Surgeon Guild)。外科手術獲得大眾的信任,要靠四大支柱。


在未有全身麻醉的年代,開刀前或可讓病人先喝點酒或用點鴉片鎮痛,但主要仍要靠孔武有力的助手把患者按着。關雲長可以不用麻藥,在華陀為他刮骨療傷時仍可談笑風生,和馬良下棋,是小說中的個別例子。到了十九世紀中葉,有了哥羅芳、依打、笑氣等麻醉藥物,外科手術才脫離野蠻時期。現在有了安全可靠的全身麻醉,外科醫生才可以氣定神閒地進行複雜精細的手術。


環境裏充斥着林林總總的細菌,我們的皮膚是最有效的屏障。開胸破膛,為細菌提供了入侵人體的缺口。自古以來,傷口感染奪走不少在戰場上受傷及手術後的病人的生命。可是,外科醫生要到約一百年前才明白「無菌手術」的重要性。到了二十世紀中葉,有了盤尼西林和其他特效抗生素,更大大減低外科手術的風險。


外傷和手術都會引致出血。1901年Karl Landsteiner發現ABO血型,完善的配血測試及血庫制度,對搶救嚴重創傷患者及要施肝胰切除、器官移植、脊髓整形等大手術的病人有極大意義。當然,大前提是要有熱心捐血的志願者。


我學師的時候,手術遇到困難,師傅總是叫我把傷口開大一點。「Big surgeons make big incisions」(大國手,大切口)是鄭教授的口頭禪。微創手術的歷史不夠三十年,憑藉的是高解像度的攝錄鏡頭和電視屏幕,手術靠幾個小孔完成,疼痛少,復原快,極受患者歡迎,短短二十年間,變成了外科手術的主流。


鍾尚志教授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

鍾尚志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