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無懼網絡衝擊 擁逾千間冠全國 成都書店逆巿擴張長青網文章

2017年09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9月04日 06:35
2017年09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蘋果日報】【《蘋果》記者陳永階、王子俊成都直擊】

世界鋼琴巨匠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曾說過:「評價一座城市,要看它擁有多少書店。」的確,一座城市最深廣的文脈氣質往往體現在書店裏。然而在網絡科技衝擊下,現代人閱讀及消費模式改變,實體書店處劣勢,不少老牌書店面臨經營困難終結業。但在四川成都,實體書店卻「逆潮流」越開越多,「書店多過糧店」享譽內地。《蘋果》記者近日直擊成都書市,在嚴酷的意識形態控制下,成都林立的書店雖難有出位之舉,但也耳目一新。眾多民營書店及無奇不有讀書人,悄然改變成都氣質。


內地當局面對「實體書店沒落」大趨勢,近年反其道而行之,去年6月內地11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意欲大力拓展內地各大城市文脈,箇中方法便是支持把一眾實體書店轉變成線上線下一體化經營,並在此基礎上鼓勵書店要樹立品牌,向具個別專業特色的方向發展。四川是最早響應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省分,地方部門更稱目標到2020年時,全省將有1.4萬多間實體書店。其擁有1,600萬人口的省會成都,原來更早已擁有逾千家大小書店,稱冠全國。


台女辦方所 全市最大

在一般人印象,內地書店以官營「新華書店」首屈一指;但在成都,最大最有名氣的卻是民營「方所」(圖);該書店由台灣人廖美立與內地服裝品牌「例外」(習近平夫人彭麗媛為其客戶)老闆毛繼鴻合作創辦。廖在台灣有「書店女王」之譽,曾是誠品書店靈魂人物。


方所是成都書店標誌。一是夠大:面積達4,000平方米(逾4萬平方呎),成都最大。二是夠雜:除了賣書還賣咖啡、文化精品、甚至服裝鞋帽。三是書店裝修有特色:37條大柱撐起拱形天花,令人恍若置身立體、階梯式書籍殿堂;書籍沿着長條狀空間延伸至每一角落。


記者抵達當日是周六,距開門還有半小時已有數十市民等候入場;不少是家長帶孩子去。在中共嚴酷的意識形態控制下,期望內地書店如香港充斥政治八卦書籍並不現實,但記者仍能從書架上找到《1984》、《動物農莊》等「敏感書籍」。而大量台港非政治類出版物亦是其一大特色。


愛擺龍門陣 求知慾強

除了「巨無霸」的方所,撐起成都書市美名的還有大量特色書店及書吧;例如去年在香港倒閉了的Page One,在成都依舊暢旺,專營外文書籍;再如成都寬窄巷子的「見山書局」專售有關四川的書籍。去年總理李克強到訪成都,曾專程到該店買了一本有關成都的書和兩套明信片。


「最有成都味道」的還有散花書院,經營成都有關的書籍,連鎖書店遍地開花,最小不到100呎,體現唐代詩人李白筆下「散花樓」風格。位於小巷的葆光書店也夠「奇葩」,店主是兩個80後女子,一個學哲學一個學動漫,所售書籍以靈異、魔幻、戲劇為主;她們完全不像為賺錢,高興了開門,不高興落閘。記者當天久等也不見她們開門。


成都書店最大特色在於講座多。如方所,每年都舉行幾十場講座,每周都邀中港台名人講者,如香港文化人馬家輝、日本無印良品會長松井忠三等。小店也有小店的做法。如「唯書閣」書吧,店方開冷門講座,如請專家講金剛經,吸引不少愛好者從城市的四面八方來聽。


「四川人愛擺龍門陣(傾偈吹水),求知慾比較強。」唯書閣的老闆林藍女士如此解釋成都人愛讀書,包括她自己。經營書吧的她同時也是一名親子教育專家,為提高水平,她還進修教育學、佛學等,「要想在數以千計的同業中求生存,只有另闢蹊徑,否則書店難以為繼。」她說。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