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一名有長期病患、需服食抗凝血藥物的75歲女病人,2013年於東區醫院抽骨髓後大量內出血,腹腔內3塊血塊壓住血管及組織,引發多重器官衰竭,留醫兩個月後死亡。負責抽骨髓的主診醫生及實習醫生均欠相關經驗,最少10次錯誤刺穿病人髂骨。死因庭昨裁定病人死於不幸。判辭引述專家證人、港大血液腫瘤科教授鄺沃林作供時,嚴厲批評兩名醫生不懂抽骨髓,亦沒全面評估風險。
病人陳琼珍曾兩度換人工心瓣,要長期服薄血藥,亦有糖尿病等長期病。她因左手現血塊,2013年3月25日往東區醫院急症室求診,同日入院,約半個月後情况穩定,轉到老人科病房。因其血色素、白血球等指數偏低,醫生建議驗骨髓以找出病因。醫院安排一名從未試過抽骨髓的實習醫生,在病人左邊臀部位置抽骨髓,兩度失敗後才由主診醫生接手。主診醫生本身屬傳染病專科,過去10年只抽過50次骨髓。
血塊積2.5公升血 壓血管致器官衰竭
陳琼珍其後向家人表示左臀痛楚,家人檢查發現其左邊臀部有兩血塊。血塊持續不退,後來增至3塊,醫生多次給她輸血並轉送深切治療部,惟她最終因多重器官衰竭離世。驗屍報告指出,其臀部髂骨有10個刺穿骨小孔,推斷因骨髓流出或刺穿骨骼時傷及附近組織,導致出血並形成血塊。報告另指出,血塊共積聚2.5公升血液,壓住腹腔血管及組織,引發多重器官衰竭,是致命原因。
死因裁判官高偉雄接納報告結論,認為陳琼珍毫無疑問死於抽骨髓的併發症,裁定她死於不幸。
專家:非必要入侵治療欠風險評估
判辭引述死因庭委聘的專家證人鄺沃林作供時,嚴厲批評兩名醫生「基本上不懂抽骨髓」,才會令病人的髂骨出現10個洞,正常情况下不會刺穿骨骼,只會在骨骼中抽取骨髓。另外,腰部動脈接近盆骨,若刺穿髂骨,有可能傷及血管。鄺指出,病人年長及長期服抗凝血藥,有出血風險,不建議只為找出病因而安排不必要的入侵治療,批評涉事醫生缺乏全面風險評估。他又認為涉事醫生發現病人有血塊後沒積極治療,只不斷輸血,可能加劇出血,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批只不斷輸血 沒積極治療
另一代表醫管局的專家證人血液及腫瘤科醫生梁憲孫指出,抽骨髓是低風險程序,病人服抗凝血藥非重要考慮,醫院不時會為這類病人抽骨髓。他指出,病人抽骨髓後嚴重出血較少見,難憑結果推論當時臨牀決定是否合適。兩名專家證人均認為,涉事主診醫生在抽骨髓方面不算有豐富經驗。
建議實習醫首抽骨髓由資深醫指導
高偉雄建議醫管局探討病人家屬的知情權,包括接受治療與否的好處及後果,以作充分考慮;實習醫生首次為病人抽骨髓時應有資深醫生指導,應事前親自示範及確保其有足夠技術。
醫管局回覆稱,現時實習醫生培訓由醫管局與中大及港大醫學院共同負責,實習醫生須受合資格醫生監督,醫管局會進一步研究死因庭建議,與兩大學持續檢視相關指引,加強前線同事與病人及家屬溝通的培訓。
病人陳琼珍曾兩度換人工心瓣,要長期服薄血藥,亦有糖尿病等長期病。她因左手現血塊,2013年3月25日往東區醫院急症室求診,同日入院,約半個月後情况穩定,轉到老人科病房。因其血色素、白血球等指數偏低,醫生建議驗骨髓以找出病因。醫院安排一名從未試過抽骨髓的實習醫生,在病人左邊臀部位置抽骨髓,兩度失敗後才由主診醫生接手。主診醫生本身屬傳染病專科,過去10年只抽過50次骨髓。
血塊積2.5公升血 壓血管致器官衰竭
陳琼珍其後向家人表示左臀痛楚,家人檢查發現其左邊臀部有兩血塊。血塊持續不退,後來增至3塊,醫生多次給她輸血並轉送深切治療部,惟她最終因多重器官衰竭離世。驗屍報告指出,其臀部髂骨有10個刺穿骨小孔,推斷因骨髓流出或刺穿骨骼時傷及附近組織,導致出血並形成血塊。報告另指出,血塊共積聚2.5公升血液,壓住腹腔血管及組織,引發多重器官衰竭,是致命原因。
死因裁判官高偉雄接納報告結論,認為陳琼珍毫無疑問死於抽骨髓的併發症,裁定她死於不幸。
專家:非必要入侵治療欠風險評估
判辭引述死因庭委聘的專家證人鄺沃林作供時,嚴厲批評兩名醫生「基本上不懂抽骨髓」,才會令病人的髂骨出現10個洞,正常情况下不會刺穿骨骼,只會在骨骼中抽取骨髓。另外,腰部動脈接近盆骨,若刺穿髂骨,有可能傷及血管。鄺指出,病人年長及長期服抗凝血藥,有出血風險,不建議只為找出病因而安排不必要的入侵治療,批評涉事醫生缺乏全面風險評估。他又認為涉事醫生發現病人有血塊後沒積極治療,只不斷輸血,可能加劇出血,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批只不斷輸血 沒積極治療
另一代表醫管局的專家證人血液及腫瘤科醫生梁憲孫指出,抽骨髓是低風險程序,病人服抗凝血藥非重要考慮,醫院不時會為這類病人抽骨髓。他指出,病人抽骨髓後嚴重出血較少見,難憑結果推論當時臨牀決定是否合適。兩名專家證人均認為,涉事主診醫生在抽骨髓方面不算有豐富經驗。
建議實習醫首抽骨髓由資深醫指導
高偉雄建議醫管局探討病人家屬的知情權,包括接受治療與否的好處及後果,以作充分考慮;實習醫生首次為病人抽骨髓時應有資深醫生指導,應事前親自示範及確保其有足夠技術。
醫管局回覆稱,現時實習醫生培訓由醫管局與中大及港大醫學院共同負責,實習醫生須受合資格醫生監督,醫管局會進一步研究死因庭建議,與兩大學持續檢視相關指引,加強前線同事與病人及家屬溝通的培訓。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