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投資比特幣五大風險長青網文章

2017年07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7月10日 06:35
2017年07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聯儲局連番推出量寬(QE)大印銀紙,貨幣供應量大增,令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備受質疑,資金於是尋找美元替代品,故金價在過去逾8年從低位累升近倍,而虛擬數碼貨幣「比特幣」(Bitcoin)亦乘勢而起,愈來愈受市場關注。不過,今期封面故事接受訪問的多名專家均認為,比特幣的投資風險頗高,有意參與的投資者宜充分了解有關風險後再作決定。


明報記者 葉創成

縱橫財商學院創辦人王家其表示,2008年金融海嘯後聯儲局大印銀紙,令很多人對美元失去信心,尋找另類投資,當中,日本人「中本聰」以有限供應量(2100萬個單位)作為賣點,發明了虛擬的數碼貨幣比特幣,至今備受投資者追捧。


8年量寬貨幣貶值 資金轉炒比特幣

該學院另一創辦人李鴻榮補充,暫時比特幣僅僅滿足了傳統貨幣三大功能——(1)儲存價值、(2)定價參考及(3)交易買賣的第一項,距離真正可以挑戰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仍然長路漫漫,「由於比特幣的發行量上限定於2100萬個,暫時流通量亦只有約1600萬個,所以投資者會覺得它是有價值的;貨幣另一功能是定價,目前環球大部分產品及服務均以美元計價(編按:包括比特幣本身),這點是比特幣暫時難以取代的;另外,錢要用來使的,帶唔到落去棺材,使到才是錢,現時美元是世界各地通用購物貨幣」。


比特幣價格今年初不足1000美元起步,上半年大漲小回,6月底收報2546美元,累積升幅逾1倍半,遠遠跑贏金價期內約8%的升幅。不過,綜合專家分析,投資者宜留意五大風險。


風險1:電腦程式若被破解 價值隨時變零

李鴻榮指出,比特幣的價值源於始創人中本聰為該虛擬貨幣設定加密元素,令外界相信其供應量上限為2100萬個。惟假如有電腦專家能夠破解該加密元素,大幅增加比特幣的供應量,「你持有的100萬比特幣隨時可以變成垃圾,即價值是零」。


風險2:數碼貨幣競爭大 參與者過檔成本低

王家其指出,比特幣並非唯一的數碼貨幣,目前全球數碼貨幣市場總值高達1000億美元,而比特幣的市佔率僅約40%。比特幣與其他數碼貨幣比較,無疑擁有先發優勢,故暫時亦較受歡迎,惟假若某一數碼貨幣的功能日後明顯較好,投資者隨時可以蟬過別枝,而在互聯網世界過檔成本(Switching Cost)很低,屆時比特幣價格難免急跌。


風險3:交易採匿名制 大戶無迹可尋

由於比特幣不受任何政府監管,一些本港投資者視為理所當然的市場規範及透明度,該數碼貨幣一律欠奉。例如比特幣交易採用匿名制,買賣雙方均不知道對方的真正身分;而且大戶持有多少比特幣,亦不需要向外界批露,故此即使市場傳聞創辦人中本聰持有100萬個比特幣,外界亦難以稽考是否屬實,日後大戶散貨亦無迹可尋。


風險4:交易市場狹窄 僅少數人參與

招商證券環球商品部張強生認為,與黃金在環球主要市場均活躍交易比較不同,比特幣是一個狹窄的市場,只有少數人參與,而且成交量主要來自中國大陸及俄羅斯等相對封閉的市場,他覺得比特幣的投資價值根本不可與黃金相提並論,「你拿着黃金,可以到世界各地兌換為當地現鈔,比特幣有多少個國家認可呢?」

風險5:數據紀錄短 往績難參考

有黃金投資專家表示,雖然比特幣價格上半年大幅跑贏金價,惟據他統計,比特幣期內年率化的波幅高達200%以上,遠較金價的13%為高,根據統計學的「考慮風險後回報率」(Risk-adjusted Return)來說,比特幣並不比黃金特別吸引。他又說,雖然比特幣於2008年金融海嘯後面世以來累積升幅驚人,惟有關數據不足10年,而且未經歷過不同牛熊周期的考驗,而金價有數千年的歷史往績可供投資者參考,統計數據比較有說服力。


[封面故事]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