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胡孟青﹕電動車概念股升勢停不了長青網文章

2017年07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7月10日 06:35
2017年07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有時覺得所謂的新經濟,某程度上是以21世紀科技為首的理念,再將舊經濟的一套重新複製及包裝。換句話說,以前每個行業或環節,每年有的高雙位數複合增長,現在已不能延續,但因為有了新經濟元素,就重新注入原動力。亦可以說,新經濟其實就是將舊經濟、或現實生活的每一部分及生產線各項環節重新一次催生。


得互聯網、搞活虛擬就得天下,在汽車市場就更加簡單,無人駕駛暫時仍在開發當中,簡單能夠以電代油,發展新能源或電池汽車,就成為全球車廠短線你追我逐的目標。究竟電池或新能源有什麼好處,要令車商勞師動眾再去研發?說穿了就是因為存在的新能源溢價。看看Telsa(TSLA),即使將預測盈利拉長至2020年,其預測市盈率仍達25倍,比本田的10倍高出一大截,更遠較美國上市的主流車股昂貴。比亞迪(1211)早年亦是一個經典,電與巴菲特,成為其當年40多倍上市市盈率變得合理的理據;連帶近年風頭一時無兩的吉利(0175),現價近30倍市盈率,很大程度亦存在着新能源成分。


提起吉利,跟它們份屬同一大股東之下的瑞典富豪宣布,到2019年會全面停產傳統燃油推動引擎,取而代之就是全線進軍混合或全電動汽車。富豪變陣,會否連帶吉利或兩者之間會有更多後續?市場總會存有一定想法。有趣的是,以富豪去年僅佔全球不足1%的汽車銷售計,整個汽車界卻對其決定既感震撼,亦都即時高度戒備起來。


電動車增長高整體市場8倍

業界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不久將來,全球汽車會否全數由電動或燃料電池車推動?答案既不肯定,但幾乎又肯定會出現的,就是更多傳統車廠會相繼加大投入「電工程」領域。電池及新能源溢價之外,更重要是增長潛力,或所謂的舊經濟催生能力。目前,全球電池車市佔率只有1%,去年電動車銷售則增長42%,較整體汽車市場增長高出了8倍。於是,將舊的一套搬到電動名義,就是重拾增長的唯一出路。


資金炒至原材料 鈷價升不停

內地投資者要找題材與概念,每每比香港投資者更高明而又有遠見得多。電動車普及,犯不着一定要買汽車股或電池股,被他們發掘的,就連電池成分牽涉的原材料股也不放過。洛鉬(3993)持續上升,不無原因,事關內地頭5個月電動車生產按年上升近40%,當中作為製電原料之一的鈷價升幅就一直未停過。有留意的話,近年外界其中一個討論議題是中美之間的Green Race,尤其是美國退出《巴黎協議》後,中國不論在潔淨能源投資及電動車電池的生產上,都揚言會超越美國。無疑,中國是透過減排承諾堅定不移,要在國際大舞台上爭取更大話語權,車商要在內地市場撈點油水,就是靠電動!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