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小巴在沙頭角公路的盡頭、禁區的閘口停車。
警察查看了禁區通行證,笑說:「參觀得開心啲。」穿過閘口,有點像穿越到歐洲小鎮。
才五層高的屋邨、「一千零一個」巴士站、也許是全港最迷你的公共圖書館、郵局,全都小巧玲瓏,保留着數十年前的模樣。
全「鎮」只有一間銀行、一間幼稚園,最近才開了第二間超巿,最大的「廣場」也不過是約千呎的空地,連超巿的收銀員、駕小巴的司機都是居民。
在沙頭角出生、長大的Ella每天「出城」上班大概像巿區居民到內地回鄉探親,最少要一個半小時,但她無意搬離,「我很喜歡這個家」,她笑說,就算夜歸,遇到貌似不良少年在路邊喝酒也不擔心,因為都是自小認識的街坊。
用一個老套的說法是,有一種社區,叫沙頭角。
清官員賜名 昔日漁民聚居
翻查資料,沙頭角原來最少有約一萬人居住,相傳「沙頭角」的名字來自清朝時,有大臣到此巡視,為大鵬灣的風光所傾倒,於是題詩「日出沙頭,月懸海角。」在數百年後的今天,棚屋跟漁村已不留痕迹,但在這小社區,不少街坊都互相認識,加上許多舊建築、招牌,獨有一種質樸寧靜的小鎮風情。其中最特別的,是新樓街。若之前《街知巷聞》介紹過的中英街是中港角力的側影,旁邊的新樓街就是街坊生活回憶的見證。
新樓街有塊舊式名牌寫着「鹽寮吓」,中英對照,卻是簡體字,提醒我們這裏是中港邊界。原來新樓街屬「鹽寮吓」,翻查學者阮志的《中港邊界的百年變遷:從沙頭角蓮麻坑村說起》,鹽寮吓村是漁村,一八九八年,十多名鶴佬漁民駕船由汕尾、海陸豐一帶南來沙頭角海捕魚,聚居於新樓街後的新樓灣,因漁村與鹽田堤壆相連,故名「鹽寮吓村」。直至今天,每天早上或下午四、五點,仍有漁民在碼頭附近擺檔賣海鮮。
大家有沒有聽過歇後語「沙頭角村長個女——李愛」?原來故事中的「沙頭角村長」真有其人,但來自鹽寮吓村。掌故專家周樹佳曾向沙頭角村民求證,原來五、六十年代鹽寮吓村長確是叫李愛,不過是男人。
新樓盤動工 沉寂過後將變天?
對小時候住在這裏的Ella來說,這裏重要的不是歴史,是回憶。新樓街的二十二幢唐樓於一九三三至一九三四年落成,天台、騎樓相連,下舖上居,除了二號,其餘都為二級歷史建築。正因唐樓「年事已高」,Ella小時候每次走過木樓梯,都會聽到木板吱吱作響,深恐會把殘破的樓梯踏爛;中學時,更曾在這裏與同學拍片模擬唐山大地震的災後情况,交讀書報告。
八十年代,新樓街曾對內地遊客開放,當時好不熱鬧,除了日用品、糧油雜貨店,還有金舖,路邊全是賣熟食的排檔。因街坊都認識,小孩子隨便摸上一幢唐樓的後梯,就可由天台隨意出入其他唐樓,她常跟朋友們在街上拾樹葉「扮做生意」,更試過中秋節因煲蠟將街坊的木頭車燒光。
孩子長大了,大多都往外跑,隨着年輕一代搬離沙頭角,加上政府實施邊境管制,今天的新樓街門庭冷落,沙頭角這「小鎮」也冷清起來,假日午後,跟着Ella花一小時把沙頭角逛了一遍,許多店都沒開門,人也不多。
隨着沙頭角旁的蓮塘口岸工程如火如荼,這裏也開始變天。最近出入沙頭角公路的,除了蓮塘口岸的泥頭車,還有新樓盤「尚澄」的工程車,遠在百米外的天后廟,也看到地盤的天秤。據報新樓盤呎價逾萬,這個隱世小鎮,還能隱世多久?
文﹕黃熙麗
圖﹕黃熙麗、受訪者提供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警察查看了禁區通行證,笑說:「參觀得開心啲。」穿過閘口,有點像穿越到歐洲小鎮。
才五層高的屋邨、「一千零一個」巴士站、也許是全港最迷你的公共圖書館、郵局,全都小巧玲瓏,保留着數十年前的模樣。
全「鎮」只有一間銀行、一間幼稚園,最近才開了第二間超巿,最大的「廣場」也不過是約千呎的空地,連超巿的收銀員、駕小巴的司機都是居民。
在沙頭角出生、長大的Ella每天「出城」上班大概像巿區居民到內地回鄉探親,最少要一個半小時,但她無意搬離,「我很喜歡這個家」,她笑說,就算夜歸,遇到貌似不良少年在路邊喝酒也不擔心,因為都是自小認識的街坊。
用一個老套的說法是,有一種社區,叫沙頭角。
清官員賜名 昔日漁民聚居
翻查資料,沙頭角原來最少有約一萬人居住,相傳「沙頭角」的名字來自清朝時,有大臣到此巡視,為大鵬灣的風光所傾倒,於是題詩「日出沙頭,月懸海角。」在數百年後的今天,棚屋跟漁村已不留痕迹,但在這小社區,不少街坊都互相認識,加上許多舊建築、招牌,獨有一種質樸寧靜的小鎮風情。其中最特別的,是新樓街。若之前《街知巷聞》介紹過的中英街是中港角力的側影,旁邊的新樓街就是街坊生活回憶的見證。
新樓街有塊舊式名牌寫着「鹽寮吓」,中英對照,卻是簡體字,提醒我們這裏是中港邊界。原來新樓街屬「鹽寮吓」,翻查學者阮志的《中港邊界的百年變遷:從沙頭角蓮麻坑村說起》,鹽寮吓村是漁村,一八九八年,十多名鶴佬漁民駕船由汕尾、海陸豐一帶南來沙頭角海捕魚,聚居於新樓街後的新樓灣,因漁村與鹽田堤壆相連,故名「鹽寮吓村」。直至今天,每天早上或下午四、五點,仍有漁民在碼頭附近擺檔賣海鮮。
大家有沒有聽過歇後語「沙頭角村長個女——李愛」?原來故事中的「沙頭角村長」真有其人,但來自鹽寮吓村。掌故專家周樹佳曾向沙頭角村民求證,原來五、六十年代鹽寮吓村長確是叫李愛,不過是男人。
新樓盤動工 沉寂過後將變天?
對小時候住在這裏的Ella來說,這裏重要的不是歴史,是回憶。新樓街的二十二幢唐樓於一九三三至一九三四年落成,天台、騎樓相連,下舖上居,除了二號,其餘都為二級歷史建築。正因唐樓「年事已高」,Ella小時候每次走過木樓梯,都會聽到木板吱吱作響,深恐會把殘破的樓梯踏爛;中學時,更曾在這裏與同學拍片模擬唐山大地震的災後情况,交讀書報告。
八十年代,新樓街曾對內地遊客開放,當時好不熱鬧,除了日用品、糧油雜貨店,還有金舖,路邊全是賣熟食的排檔。因街坊都認識,小孩子隨便摸上一幢唐樓的後梯,就可由天台隨意出入其他唐樓,她常跟朋友們在街上拾樹葉「扮做生意」,更試過中秋節因煲蠟將街坊的木頭車燒光。
孩子長大了,大多都往外跑,隨着年輕一代搬離沙頭角,加上政府實施邊境管制,今天的新樓街門庭冷落,沙頭角這「小鎮」也冷清起來,假日午後,跟着Ella花一小時把沙頭角逛了一遍,許多店都沒開門,人也不多。
隨着沙頭角旁的蓮塘口岸工程如火如荼,這裏也開始變天。最近出入沙頭角公路的,除了蓮塘口岸的泥頭車,還有新樓盤「尚澄」的工程車,遠在百米外的天后廟,也看到地盤的天秤。據報新樓盤呎價逾萬,這個隱世小鎮,還能隱世多久?
文﹕黃熙麗
圖﹕黃熙麗、受訪者提供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