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內地審計頑症需長醫長青網文章

2017年07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7月09日 06:35
2017年07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按照慣例,每年6月底,國家審計署審計長都會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上一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每每此時,財大者絕不敢氣粗,掌握公共資源支配權的中央部委及大型國有企業大都屏聲靜氣,希望躲過一劫。


14年前李金華打破官場潛規則

2003年起,內地實行審計結果公告制度。同年,時任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審計工作報告時,打破「官官相護」的官場潛規則,公開點名批評財政部、原國家計委(國家發改委的前身)等掌握公共資源配置大權的部委,直指這些中央部委擠佔挪用財政資金、財務管理混亂、對下「疏於管理和監督」。原交通部(交通運輸部的前身)「屢審不改」的荒唐事,也是天下盡知。


一時間,涉事中央部委飽受輿論譴責,被點名的中央企業股價大跌。有的中央部委甚至私下向李金華求情,希望審計報告中不要公開其名,均遭拒絕。審計風暴之說,由此而生。


今時今日,審計長幾經易人,針對中央部委的審計報告變得簡明扼要,平和之象大現。一年財政撥款上百億元(人民幣,下同)的中央部委,被公開的審計報告寥寥千餘字便戛然而止。


上月審計署一口氣拋出27報告

6月23日,國家審計署一口氣公布27份審計報告,涉及包括中央部委在內的73家中央單位,以及20家中央企業和扶貧、保障安居工程、涉農水利、節能環保等專項審計。一時間,令人眼花撩亂。


審計報告顯示,跟往年相比,中央部委支配公共資金時的違規違法之舉已大為收斂,違規資金佔比大幅萎縮。但對被審計的中央企業依然不留情面,直指中國化工、中國建材等中央企業經營業績不實、虛增業績,貫徹落實國家政策措施不到位、進程緩慢,違規決策、決策失誤或管理不善造成損失。對違規違法地方官員的處罰力度更是不減,副部級官員被判終身監禁,村長、村黨支部書記被拘,並各具其名。


針對中央部委的審計報告簡明扼要、違規之舉驟減,如非審計署為其保留情面,便是中央部委所作所為確有改觀。經過10多年的建規立章,尤其是中央「8項規定」等出台後,內地官場風氣的確陡然好轉,違法違規支配公共資金現象減少,公職人員貪腐案例遞減。


屢審屢犯 需建長效機制

但偌大一個國家,大小官員成千上萬、形形色色,每天都會面對巨大誘惑。去年內地財政支出達到18.78萬億元、政府基金支出約4.69萬億元。不包括金融類企業在內,到去年底國有企業資產總額超過131.7萬億元。


面對誘惑,只要監管缺位、執法者不作為,就不乏胡作非為之徒甚至鋌而走險者。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說,這次審計中發現的一些問題,是每年「屢審屢犯」的「頑症」。


頑症就需要長期地不斷治療。對審計查出的問題,不僅要限時按項逐條整改,更要建立長效機制。


[馮其十 神州新形勢]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