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文章】習近平3天的訪港之旅,香港與外界都翹首以待,他與夫人彭麗媛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但相對於對習主席的關注,香港市民及市內慶祝回歸的氣氛卻異常淡薄,形成一個強烈反差;甚至就連這股被掀起的「習旋風」,在習近平離港後也迅速消散,不消幾天在民間幾乎已沒有留下多少痕迹,實在是始料不及。這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撇開市民對習近平在港講話的個人立場不談,習近平和彭麗媛在整個訪港行程中都非常親切親民,其一言一行都很能適應香港的社會氣氛,令港人充分認識到國家對香港的重視,幾乎已沒有可以挑剔的地方。然而,在這背後,市內除了建築物外牆的燈飾,以及街上的一些旗幟與標語外,基本上毫無慶祝回歸的氣氛,令人頓覺自己彷彿身處在一個平行時空。這就是未能有效觸動港人的明證,明顯是宣傳方針與手法出現了問題——這很可能也是回歸20年來人心未能「回歸」的重要關鍵之一。
被奪氣奪心的港人
誠然,對於這現象的一個比較簡單及可信的解釋,就是港人經歷了近年來的眾多政治風波,目前都被麻木感與無力感所籠罩,對於中央、特區政府及一國兩制已不再寄予任何厚望,因此大家都只在靜觀其變。這究竟是中央對港政策的成功抑或失敗,是否已成為香港的一種新的政治生態,此刻實在難下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就在國家認為自己在使港人「人心回歸」的大方向是正確之時,現在才突然發現距離「人心回歸」不是只剩下數步之遙,而是人們竟然連一點感覺都沒有!這無疑是一個十分令人意外和擔憂的情况。
這情况就如同習近平寄語林鄭月娥及其新班子「上下同欲者勝」,但實際情况卻是同是《孫子兵法》中的另一名句——「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港人已被「奪氣」和「奪心」,現正處於一個精神空虛的狀態,已沒有「欲」可言。試問又可以如何激勵他們、如何做到「上下同欲」?
亦正因為是這樣,筆者對於國家時常以經濟誘因和話語來勸誡和激勵港人,感到不可思議。沒錯,港人也要吃飯,也想過富足的生活,但對早就成為高度發展的經濟體,已進入後物質時代的香港來說,即使是人們的經濟需要,也不可能再是單純的物質需要;且不說還有更多其他非物質和精神需要要滿足。這種「量變變質變」也是對港人無法「上下同欲」的一種解釋。
所以怎樣也好,由於陸港兩地的差異,國家在香港使用大陸式的經濟話語,不單將無法收到預期的效果,一不小心更可能會引起港人的不滿與憤怒。這可不是無理取鬧:大陸現在的作法就恍如以香港十多二十年前的心態和口脗對今天的港人說教,並且一定程度否定港人可以有經濟以外的更高層次追求。其結果可想而知,同時也能解釋為何國家的倡議,如「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等,一直未受港人重視。實際上是宣傳方針本身出了問題。
「一國」與「兩制」辯證關係的喪失
再者,慶祝回歸活動未能觸動港人的另一主要原因,就是這些活動背後所針對與服務的,根本就不是香港的普羅大眾,而是一眾「老闆」與利益相關者,因而組織者的「交差」心態亦顯而易見,自然令市民感到興趣缺缺。這種偏差在有關單位一直以來都在重複統戰一些已成功統戰或毋須統戰的人,便早已形成,以致白白錯失了習近平訪港和回歸20年這個極為寶貴的宣傳機會,在民心層面上為一國兩制的後30年打下堅實的新基礎。
很諷刺地,這次慶祝活動的失焦,以至回歸20年後所形成的狀况,恰恰與習近平在新一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內容——「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暗合。原本「一國」與「兩制」的關係就像「根本」與「枝葉」般是一種辯證關係,兩者共榮共枯;然而,一直以來中央及幹部們就是太重視獲取香港的「主幹」(主要機能),而故意忽視「枝葉」,導致「一國」與「兩制」本來的辯證關係漸漸喪失殆盡。而這次慶祝活動正顯示出目前國家所掌握的香港,實際上是沒有枝葉的樹幹,只有「老闆」沒有市民、只有硬件沒有軟件,表面上大功告成,實則正步向傾覆。中央有必要在初步達成其「根深」與「本固」的目的後,重新恢復「一國」與「兩制」之間的辯證關係,否則將葉落樹枯、無以為繼。
「三個相信」肯定精神作用
雖則如此,習近平的另一篇講話卻具有點明今後治港方向的重要作用:在歡迎他來港的晚宴上,習近平闡述「三個相信」,分別是相信自己、相信香港、相信國家。筆者認為「三個相信」的排列是有其特別意義的:如不先令港人相信自己、相信香港,擺脫目前精神空虛的狀態,重振香港精神的話,是無以達到「相信國家」這最終目標的。這一點相信習主席也肯定了然於胸。在此筆者寄望在「三個相信」的指導下,香港與中央能夠逐步化解問題,走出一條柳暗花明的路來。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講師
[袁彌昌]
撇開市民對習近平在港講話的個人立場不談,習近平和彭麗媛在整個訪港行程中都非常親切親民,其一言一行都很能適應香港的社會氣氛,令港人充分認識到國家對香港的重視,幾乎已沒有可以挑剔的地方。然而,在這背後,市內除了建築物外牆的燈飾,以及街上的一些旗幟與標語外,基本上毫無慶祝回歸的氣氛,令人頓覺自己彷彿身處在一個平行時空。這就是未能有效觸動港人的明證,明顯是宣傳方針與手法出現了問題——這很可能也是回歸20年來人心未能「回歸」的重要關鍵之一。
被奪氣奪心的港人
誠然,對於這現象的一個比較簡單及可信的解釋,就是港人經歷了近年來的眾多政治風波,目前都被麻木感與無力感所籠罩,對於中央、特區政府及一國兩制已不再寄予任何厚望,因此大家都只在靜觀其變。這究竟是中央對港政策的成功抑或失敗,是否已成為香港的一種新的政治生態,此刻實在難下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就在國家認為自己在使港人「人心回歸」的大方向是正確之時,現在才突然發現距離「人心回歸」不是只剩下數步之遙,而是人們竟然連一點感覺都沒有!這無疑是一個十分令人意外和擔憂的情况。
這情况就如同習近平寄語林鄭月娥及其新班子「上下同欲者勝」,但實際情况卻是同是《孫子兵法》中的另一名句——「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港人已被「奪氣」和「奪心」,現正處於一個精神空虛的狀態,已沒有「欲」可言。試問又可以如何激勵他們、如何做到「上下同欲」?
亦正因為是這樣,筆者對於國家時常以經濟誘因和話語來勸誡和激勵港人,感到不可思議。沒錯,港人也要吃飯,也想過富足的生活,但對早就成為高度發展的經濟體,已進入後物質時代的香港來說,即使是人們的經濟需要,也不可能再是單純的物質需要;且不說還有更多其他非物質和精神需要要滿足。這種「量變變質變」也是對港人無法「上下同欲」的一種解釋。
所以怎樣也好,由於陸港兩地的差異,國家在香港使用大陸式的經濟話語,不單將無法收到預期的效果,一不小心更可能會引起港人的不滿與憤怒。這可不是無理取鬧:大陸現在的作法就恍如以香港十多二十年前的心態和口脗對今天的港人說教,並且一定程度否定港人可以有經濟以外的更高層次追求。其結果可想而知,同時也能解釋為何國家的倡議,如「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等,一直未受港人重視。實際上是宣傳方針本身出了問題。
「一國」與「兩制」辯證關係的喪失
再者,慶祝回歸活動未能觸動港人的另一主要原因,就是這些活動背後所針對與服務的,根本就不是香港的普羅大眾,而是一眾「老闆」與利益相關者,因而組織者的「交差」心態亦顯而易見,自然令市民感到興趣缺缺。這種偏差在有關單位一直以來都在重複統戰一些已成功統戰或毋須統戰的人,便早已形成,以致白白錯失了習近平訪港和回歸20年這個極為寶貴的宣傳機會,在民心層面上為一國兩制的後30年打下堅實的新基礎。
很諷刺地,這次慶祝活動的失焦,以至回歸20年後所形成的狀况,恰恰與習近平在新一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內容——「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暗合。原本「一國」與「兩制」的關係就像「根本」與「枝葉」般是一種辯證關係,兩者共榮共枯;然而,一直以來中央及幹部們就是太重視獲取香港的「主幹」(主要機能),而故意忽視「枝葉」,導致「一國」與「兩制」本來的辯證關係漸漸喪失殆盡。而這次慶祝活動正顯示出目前國家所掌握的香港,實際上是沒有枝葉的樹幹,只有「老闆」沒有市民、只有硬件沒有軟件,表面上大功告成,實則正步向傾覆。中央有必要在初步達成其「根深」與「本固」的目的後,重新恢復「一國」與「兩制」之間的辯證關係,否則將葉落樹枯、無以為繼。
「三個相信」肯定精神作用
雖則如此,習近平的另一篇講話卻具有點明今後治港方向的重要作用:在歡迎他來港的晚宴上,習近平闡述「三個相信」,分別是相信自己、相信香港、相信國家。筆者認為「三個相信」的排列是有其特別意義的:如不先令港人相信自己、相信香港,擺脫目前精神空虛的狀態,重振香港精神的話,是無以達到「相信國家」這最終目標的。這一點相信習主席也肯定了然於胸。在此筆者寄望在「三個相信」的指導下,香港與中央能夠逐步化解問題,走出一條柳暗花明的路來。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講師
[袁彌昌]
回應 (0)